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周易》“形上”理论对《原道》的影响 | 第11-20页 |
第一节 中西方对“形上”概念的不同阐释 | 第11-14页 |
一 西方“形而上”理论的发展 | 第11-12页 |
二 中国的“形而上”理论的发展 | 第12-14页 |
第二节 “道”和“文”的关系 | 第14-20页 |
一 刘勰对“道”的理解 | 第14-16页 |
二 《原道》中“文”的四种含义以及和“道”的关系 | 第16-18页 |
三 “原道——宗经”形态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周易》形上理论对刘勰文学构思、风格、发展论的影响 | 第20-36页 |
第一节 艺术构思活动理论 | 第20-24页 |
一 “神”字所蕴含的形上意义 | 第20-21页 |
二 “神思”的概念和理解 | 第21-24页 |
第二节 文体的风格论 | 第24-29页 |
一 文体风格划分的依据 | 第24-25页 |
二 文体的刚柔问题 | 第25-28页 |
三 重阳刚的风格,完美的表现就是具有“风骨”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文学发展观 | 第29-36页 |
一 对“变”的理解和应用 | 第30-33页 |
二 对“通”的理解和运用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周易》形上理论对《文心雕龙》的审美追求的影响 | 第36-44页 |
第一节 由“重生”的观点所衍化而来的生命化批评方式 | 第36-40页 |
一 “味”论 | 第37-39页 |
二 “体”论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以圆为核心概念的泛宇宙的批评方式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