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四、 本文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 | 第18-24页 |
一、 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第18页 |
二、 产业转移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 | 第18-21页 |
(一) 动力因素 | 第18-20页 |
(二) 阻碍因素 | 第20-21页 |
三、 产业转移效应 | 第21-24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 第24-34页 |
一、 东部地区产业向民族地区转移的原因 | 第24-25页 |
二、 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三、 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 第27-29页 |
四、 民族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 第29-31页 |
五、 产业转移对民族地区的影响 | 第31-34页 |
(一) 产业转移对民族地区的积极影响 | 第31-32页 |
(二) 产业转移对民族地区的负面影响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 SWOT 分析 | 第34-44页 |
一、 民族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 | 第34-35页 |
(一) 劳动力优势 | 第34页 |
(二) 能源的优势 | 第34页 |
(三) 矿产资源的优势 | 第34-35页 |
二、 民族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劣势 | 第35-38页 |
(一) 民族地区投资环境相对恶劣 | 第35页 |
(二) 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水平不足 | 第35-36页 |
(三) 政府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36页 |
(四)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多重性 | 第36-37页 |
(五) 民族地区环境脆弱 | 第37页 |
(六) 民族地区人才因素的制约 | 第37-38页 |
三、 民族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挑战 | 第38-42页 |
(一) 来自其他地区的竞争 | 第38页 |
(二) 保护生态环境的挑战 | 第38-40页 |
(三) 承接产业转移经验不足的挑战 | 第40-42页 |
四、 民族地区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民族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 第44-48页 |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互利互赢 | 第44-45页 |
二、 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 | 第45页 |
三、 抓住机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45-46页 |
四、 科学规划,推进产业转移有序进行 | 第46页 |
五、 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资力度 | 第46-47页 |
六、 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A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