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本草学研究 | 第10-15页 |
| 1 名称和品种考证 | 第10-12页 |
| 2 产地考证 | 第12页 |
| 3 采收加工考证 | 第12页 |
| ·采收时间 | 第12页 |
| ·加工炮制方法 | 第12页 |
| 4 临床应用考证 | 第12-14页 |
| ·功效 | 第12-13页 |
| ·主治 | 第13-14页 |
| 5 小结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不同品种大枣植株生物学特性观察 | 第15-2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页 |
| ·材料 | 第15页 |
| ·方法 | 第1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19页 |
| ·植株特性观察 | 第15-17页 |
| ·果实特征观察与大小测定 | 第17-19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山东产4个品种大枣果实与种子生药性状比较研究 | 第21-2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 ·山东产4个品种大枣果实与种子的特征观察 | 第22-24页 |
| ·山东产4个品种大枣果实与种子性状特征的变异性分析 | 第24-25页 |
| ·山东产4个品种大枣果实与种子性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7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大枣果实与叶片解剖学比较研究 | 第29-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 ·材料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 ·果皮横切面 | 第29-32页 |
| ·果实粉末 | 第32页 |
| ·叶片 | 第32-34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果实表面扫描电镜比较观察 | 第35-39页 |
| 1 材料 | 第35页 |
| 2 方法 | 第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4 讨论与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六章 大枣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 第39-56页 |
| 1 材料 | 第39-40页 |
| ·仪器 | 第39页 |
| ·试剂 | 第39-40页 |
| ·大枣样品 | 第40页 |
| 2 方法 | 第40-53页 |
| ·维生素C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1-43页 |
| ·多糖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44-46页 |
| ·齐墩果酸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 ·熊果酸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 ·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48-5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 ·不同品种大枣维生素C、蛋白质及多糖含量 | 第53页 |
| ·不同品种大枣活性成分含量 | 第53-54页 |
| ·不同品种大枣氨基酸含量 | 第54-55页 |
| 4 讨论与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七章 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56-66页 |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6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56页 |
| ·标准品和样品 | 第56页 |
| 2 方法 | 第56-57页 |
| ·色谱条件选择 | 第56-57页 |
| ·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57页 |
| 3 方法学考察 | 第57-62页 |
| ·精密度考察 | 第57-59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59-60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60-62页 |
| 4 样品的测定和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62-65页 |
| ·对照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62页 |
| ·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标定结果 | 第62-64页 |
| ·大枣样品指纹图谱间的相似度计算 | 第64-65页 |
| 5 讨论与小结 | 第65-66页 |
| 结语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 综述:大枣化学与药理现代研究进展 | 第6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论文著作 | 第82-83页 |
| 附件 | 第83-93页 |
| 详细摘要 | 第9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