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油藏调剖用聚合物凝胶体系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调剖堵水技术概况 | 第10-13页 |
·生产井出水机理分析 | 第11页 |
·调剖堵水特点及必要性 | 第11页 |
·调剖剂分类 | 第11-13页 |
·交联聚合物凝胶调剖技术 | 第13-17页 |
·聚合物凝胶调剖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聚合物弱凝胶调剖技术的特点 | 第15页 |
·聚合物弱凝胶调剖的基本原理 | 第15-17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取得的认识与发展 | 第17-18页 |
第2章 聚合物凝胶体系组成及成胶机理 | 第18-26页 |
·聚合物 | 第18-19页 |
·交联剂 | 第19-20页 |
·助剂 | 第20页 |
·聚合物弱凝胶成胶机理探讨 | 第20-25页 |
·高价金属类 | 第20-22页 |
·乌洛托品/间苯二酚类 | 第22-23页 |
·酚醛类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聚合物弱凝胶体系及性能评价 | 第26-67页 |
·聚合物弱凝胶体系 | 第26-36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聚合物的优选 | 第27-31页 |
·交联剂优选 | 第31-32页 |
·有机铬交联体系交联机理 | 第32-36页 |
·弱凝胶体系性能评价方法 | 第36-38页 |
·几种评价方法介绍 | 第36页 |
·本论文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36-38页 |
·弱凝胶体系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第38-47页 |
·不同聚合物对成胶性质的影响 | 第38页 |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聚合物/交联剂质量比的影响 | 第39-40页 |
·交联剂老化时间的影响 | 第40-41页 |
·矿化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助剂DQ及DF对体系成胶的影响 | 第43-45页 |
·稳定剂对体系的影响 | 第45-46页 |
·油田注入水对体系的影响 | 第46页 |
·本节小结 | 第46-47页 |
·正交试验优选体系配方 | 第47-61页 |
·试验原理 | 第47页 |
·正交设计步骤 | 第47页 |
·试验方案 | 第47-50页 |
·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 第50-59页 |
·本节小结 | 第59-61页 |
·聚合物凝胶的微观结构 | 第61-63页 |
·仪器及原理 | 第61页 |
·样品准备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3页 |
·聚合物凝胶的黏弹性 | 第63-66页 |
·黏弹性测量方法 | 第63-64页 |
·样品准备 | 第64页 |
·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室内物理模拟实验 | 第67-75页 |
·实验准备 | 第67-69页 |
·油藏条件 | 第67页 |
·实验仪器 | 第67-68页 |
·岩心准备 | 第68页 |
·注入体系准备 | 第68-69页 |
·实验原理 | 第69页 |
·单岩心流动实验 | 第69-72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70页 |
·实验步骤 | 第70-71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71-72页 |
·双并联岩心实验 | 第72-74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73页 |
·实验步骤 | 第7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扶余D40-10区块调剖现场应用 | 第75-85页 |
·试验区油藏概况及调剖必要性分析 | 第75-78页 |
·东区油藏概况 | 第75-77页 |
·调剖必要性分析 | 第77-78页 |
·调剖体系筛选与段塞设计 | 第78-80页 |
·调剖剂体系 | 第78页 |
·调剖剂的组合方式及段塞设计 | 第78-79页 |
·调剖设计参数 | 第79-80页 |
·现场调剖施工参数 | 第80-81页 |
·施工概况 | 第80-81页 |
·调剖剂实际用量、施工排量及压力 | 第81页 |
·调剖效果评价 | 第81-84页 |
·压力分析 | 第81-83页 |
·增油分析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5页 |
·建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