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改性棕榈丝吸附水中重金属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33页
   ·前言第14页
   ·重金属的性质和危害第14-17页
     ·镉(Cd)第15页
     ·镍(Ni)第15-16页
     ·铬(Cr)第16-17页
   ·重金属的污染现状第17页
     ·我国重金属的污染现状第17页
     ·世界重金属污染概况第17页
   ·重金属的来源第17-18页
     ·大气中重金属的沉降第17页
     ·污水灌溉第17-18页
     ·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应用第18页
   ·重金属污染的处理方法第18-25页
     ·化学沉淀法第18-19页
     ·离子交换法第19-20页
     ·电渗析第20页
     ·反渗透第20-21页
     ·吸附法第21-25页
   ·生物质吸附剂的研究现状第25-29页
     ·藻类第25-26页
     ·真菌和酵母第26-27页
     ·植物类第27-28页
     ·其他生物质吸附剂第28-29页
   ·重金属离子在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宏观研究第29-31页
     ·吸附等温线第29-30页
     ·吸附动力学第30页
     ·常见吸附机理第30-31页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31-33页
第2章 实验与分析第33-41页
   ·实验药品与设备第33-34页
   ·原材料与改性剂的筛选第34-36页
     ·材料的预处理第34页
     ·原材料选择实验第34页
     ·吸附材料的制备实验第34-35页
     ·Ni(Ⅱ)、Cd(Ⅱ)、Cr(Ⅲ)、Cr(Ⅵ)的吸附实验第35页
     ·Ni(Ⅱ)、Cd(Ⅱ)、Cr(Ⅲ)、Cr(Ⅵ)的分析方法第35-36页
   ·NaOH和SDBS改性条件的优化实验第36页
     ·时间对改性过程的影响第36页
     ·温度对改性过程的影响第36页
     ·改性剂用量对改性过程的影响第36页
   ·吸附材料的表面特性的表征第36-38页
     ·扫描电镜第36-37页
     ·比表面积第37页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37页
     ·X-ray衍射第37页
     ·Bohem滴定第37-38页
   ·吸附过程影响因素实验第38-39页
     ·吸附时间第38页
     ·初始浓度第38页
     ·初始pH第38页
     ·吸附温度第38-39页
     ·电解质强度第39页
     ·有机配位体第39页
     ·共存其它重金属第39页
   ·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实验第39-40页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39页
     ·吸附等温线实验第39-40页
   ·脱附实验第40-41页
第3章 不同天然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第41-47页
   ·NaOH改性天然材料第41-43页
   ·SDBS改性天然材料第43-44页
   ·低温焚烧处理天然材料第44-45页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47-59页
   ·NaOH-PT的改性条件优化第47-49页
     ·NaOH浓度第47-48页
     ·改性温度第48-49页
     ·改性时间第49页
   ·SDBS-PT的改性条件优化第49-52页
     ·改性温度第49-50页
     ·改性时间第50-51页
     ·SDBS浓度第51-52页
   ·制备的吸附材料与天然棕榈丝表面特性的分析比对第52-57页
     ·表面构型分析第52-54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54-55页
     ·比表面积分析第55页
     ·X-ray衍射第55-57页
     ·Bohem滴定第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5章 NaOH-PT对Ni(Ⅱ)、Cd(Ⅱ)、Cr(Ⅲ)、Cr(Ⅵ)吸附特性研究第59-80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59-69页
     ·吸附时间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59-60页
     ·环境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60页
     ·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60-63页
     ·初始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63-65页
     ·电解质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65-67页
     ·有机配位体的影响第67-68页
     ·共存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第68-69页
   ·吸附动力学分析第69-73页
     ·Elovich动力学模型第69-70页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第70-71页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第71-73页
   ·NaOH-PT吸附Ni(Ⅱ)、Cd(Ⅱ)、Cr(Ⅲ)、Cr(Ⅵ)的吸附等温模型分析第73-76页
     ·NaOH-PT吸附Ni(Ⅱ)、Cd(Ⅱ)、Cr(Ⅲ)、Cr(Ⅵ)的吸附等温曲线第73页
     ·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对吸附等温曲线的拟合第73-75页
     ·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吸附等温曲线的拟合第75页
     ·BET吸附等温模型对吸附等温曲线的拟合第75-76页
   ·NaOH-PT吸附Ni(Ⅱ)、Cd(Ⅱ)、Cr(Ⅲ)、Cr(Ⅵ)的吸附热力学分析第76-77页
   ·脱附实验第77-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6章 SDBS-PT对Ni(Ⅱ)、Cd(Ⅱ)、Cr(Ⅲ)、Cr(Ⅵ)吸附特性研究第80-88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80-83页
     ·吸附时间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80页
     ·环境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80-81页
     ·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81页
     ·初始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81-83页
   ·SDBS-PT吸附Ni(Ⅱ)、Cd(Ⅱ)、Cr(Ⅲ)、Cr(Ⅵ)的吸附动力学分析第83-85页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动力学模型第83-84页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第84-85页
   ·SDBS-PT吸附Ni(Ⅱ)、Cd(Ⅱ)、Cr(Ⅲ)、Cr(Ⅵ)的吸附等温模型分析第85-86页
     ·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对吸附等温曲线的拟合第85页
     ·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吸附等温曲线的拟合第85-86页
   ·SDBS-PT吸附Ni(Ⅱ)、Cd(Ⅱ)、Cr(Ⅲ)、Cr(Ⅵ)的吸附热力学分析第86-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7章 Ash-PT对Ni(Ⅱ)、Cd(Ⅱ)、Cr(Ⅲ)吸附特性研究第88-100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88-95页
     ·吸附时间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88页
     ·环境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88-89页
     ·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89页
     ·初始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89-91页
     ·电解质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91-93页
     ·有机配位体的影响第93页
     ·共存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第93-95页
   ·Ash-PT吸附Ni(Ⅱ)、Cd(Ⅱ)、Cr(Ⅲ)吸附动力学分析第95-97页
     ·Elovich动力学模型第95-96页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第96页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第96-97页
   ·Ash-PT吸附Ni(Ⅱ)、Cd(Ⅱ)、Cr(Ⅲ)的吸附等温模型分析第97-98页
     ·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对吸附等温曲线的拟合第97-98页
     ·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吸附等温曲线的拟合第98页
   ·Ash-PT吸附Ni(Ⅱ)、Cd(Ⅱ)、Cr(Ⅲ)的吸附热力学分析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结论第100-102页
创新点第102-103页
不足之处第103-104页
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压力容器用钢在韧脆转变区的断裂韧性预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铁电纳米薄膜性能及电活性界面层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