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技术现状 | 第11-17页 |
| ·CCS技术概述 | 第11-13页 |
| ·CSEGR技术对我国的意义 | 第13-14页 |
| ·CSEGR技术基础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研究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第20-23页 |
| ·主要认识 | 第20-21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第2章 CO_2和天然气的超临界态特性 | 第23-49页 |
| ·超临界特性实验测试技术 | 第24-27页 |
| ·实验装置和实验流程 | 第24-26页 |
| ·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设计 | 第26-27页 |
| ·CO_2超临界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27-43页 |
| ·超临界态CO_2的奇异光学特征 | 第27-30页 |
| ·超临界态CO_2高压物性的显著涨落特征 | 第30-34页 |
| ·超临界态CO_2对天然气的溶解能力 | 第34-38页 |
| ·超临界态CO_2的传递特性 | 第38-43页 |
| ·远离临界点的天然气强气态特性 | 第43-49页 |
| ·强气态天然气的光学特征 | 第43-44页 |
| ·强气态天然气高压物性的平缓变化特征 | 第44-46页 |
| ·强气态天然气的传递特性 | 第46-49页 |
| 第3章 超临界态CO2_—天然气拟二元体系相态特征 | 第49-68页 |
| ·超临界CO_2-天然气拟二元体系相态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 ·实验装置和实验流程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设计 | 第50-52页 |
| ·超临界态CO_2加注天然气非平衡过程相态特征 | 第52-63页 |
| ·超临界态CO_2加注天然气过程的奇异光学特征 | 第52-57页 |
| ·等温P—X相图特征分析 | 第57-60页 |
| ·强气态天然气扩散作用对超临界态CO_2相态特征的影响 | 第60-63页 |
| ·典型比例CO_2+天然气混合体系平衡态相态特征 | 第63-68页 |
| ·p—T等温线的模拟计算 | 第64页 |
| ·偏差系数Z的实验测试及模拟计算 | 第64-65页 |
| ·地下体积比的模拟计算 | 第65-66页 |
| ·密度的实验测试及模拟计算 | 第66-67页 |
| ·粘度的模拟计算 | 第67-68页 |
| 第4章 超临界CO_2驱替天然气渗流机理及驱替效率 | 第68-82页 |
| ·长岩心实验测试技术 | 第68-72页 |
| ·实验装置和实验流程 | 第68-71页 |
| ·实验内容 | 第71-72页 |
| ·实验程序 | 第72页 |
| ·超临界CO_2驱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 第72-82页 |
| ·35℃,10MP下超临界CO_2驱渗流特征 | 第72-76页 |
| ·35℃,20MPA下超临界CO_2驱渗流特征 | 第76-78页 |
| ·不同驱替压力渗流特征对比分析 | 第78-82页 |
| 第5章 超临界CO_2埋存及驱气渗流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 第82-118页 |
| ·长岩心超临界CO_2驱气渗流机理实验拟合 | 第82-90页 |
| ·超临界CO_2驱气对流扩散模型 | 第82页 |
| ·考虑对流扩散作用的数值模拟模型 | 第82-84页 |
| ·长岩心驱替实验拟合 | 第84-90页 |
| ·气藏主控因素对超临界CO_2驱替天然气及稳定埋存的影响 | 第90-118页 |
| ·气藏温度对超临界CO_2驱替效率及稳定埋存的影响 | 第90-93页 |
| ·气藏压力对超临界CO_2驱替效率及稳定埋存的影响 | 第93-96页 |
| ·超临界CO_2注入速度对驱替效率和埋存稳定性的影响 | 第96-99页 |
| ·储层非均质性对超临界CO_2驱替效率和埋存稳定性的影响 | 第99-118页 |
| 第6章 气藏超临界CO_2稳定埋存及提高采收率方案概念设计 | 第118-140页 |
| ·气藏地质模型 | 第118-122页 |
| ·气藏构造模型 | 第118-119页 |
| ·储层参数分布模型 | 第119-120页 |
| ·纵向非均质组合三维地质模型设计 | 第120-122页 |
| ·超临界CO_2—天然气相对渗透率模型 | 第122页 |
| ·注采井组及注采方案设计 | 第122-125页 |
| ·注采井网、井型及部位 | 第122-123页 |
| ·注采大方案井组射孔位置 | 第123页 |
| ·气藏超临界CO_2埋存注采大方案设计 | 第123-125页 |
| ·超临界CO_2埋存注采方案筛选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5-140页 |
| ·方案实施效果对比分析 | 第125-130页 |
| ·最优埋存采气方案实施过程 | 第130页 |
| ·最优埋存采气方案气体运移特征分析 | 第130-140页 |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40-143页 |
| ·结论 | 第140-142页 |
| ·建议 | 第142-143页 |
| 致谢 | 第143-1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4-151页 |
| 附录1 高压物性参数计算模型 | 第151-154页 |
| F1.1 偏差系数Z计算模型 | 第151页 |
| F1.2 相对密度计算模型 | 第151-152页 |
| F1.3 粘度计算模型 | 第152-154页 |
| 附录2 改进的状态方程模型 | 第154-165页 |
| F2.1 改进的P-R状态方程(PR-EOS) | 第154-162页 |
| F2.1.1 PR-EOS基本结构 | 第154-156页 |
| F2.1.2 基于体积平移法和混合规则对PR-EOS的改进 | 第156-162页 |
| F2.2 PATEL-TEJA状态方程(PT-EOS) | 第162-164页 |
| F2.3 偏差系数Z预测效果对比 | 第164-165页 |
| 附录3 对流扩散渗流模型 | 第165-168页 |
| F3.1 质量守恒微分方程 | 第165-166页 |
| F3.2 流动方程 | 第166页 |
| F3.3 相平衡方程 | 第166-16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