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9-12页 |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清代安徽进士时间分布研究 | 第13-27页 |
| 第一节 清代科举制度概述及进士人数 | 第13-15页 |
| 第二节 安徽进士时间分布状况 | 第15-21页 |
| 第三节 影响安徽进士时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21-27页 |
| 一、乡试政策的变化对安徽进士时间分布的影响 | 第22-23页 |
| 二、会试政策的变化对安徽进士时间分布的影响 | 第23-27页 |
| 第二章 清代安徽进士地域分布研究 | 第27-54页 |
| 第一节 安徽历史区域的形成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安徽进士的地域分布状况 | 第28-30页 |
| 第三节 安徽进士的地域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 第四节 影响清代安徽进士地域分布的因素 | 第32-54页 |
| 一、经济因素 | 第32-40页 |
| 1、皖北淮河流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衰落 | 第33-36页 |
| 2、皖中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崛起 | 第36-40页 |
| 二、文教设施的影响 | 第40-47页 |
| 1、学校的影响 | 第40-43页 |
| 2、书院的影响 | 第43-47页 |
| 三、历史文化风俗的影响 | 第47-54页 |
| 1、皖南地区 徽州府 宁国府 太平府 广德州 池州府 | 第48-50页 |
| 2、皖中地区 安庆府 庐州府 全椒县 | 第50-51页 |
| 3、皖北地区 颍州府 凤阳府 泗州直隶州 | 第51-54页 |
| 第三章 安徽进士与区域学术文化的关系 | 第54-69页 |
| 第一节 安庆学术文化区 | 第54-58页 |
| 一、桐城派进士的文学贡献 | 第54-55页 |
| 二、安庆进士对艺术的贡献 | 第55-56页 |
| 三、安庆进士对科技的贡献 | 第56-57页 |
| 四、安庆进士对汉学的发展 | 第57页 |
| 五、安庆进士对教育的贡献 | 第57-58页 |
| 第二节 江南学术文化区 | 第58-62页 |
| 一、进士对经学、考据学的贡献 | 第59-60页 |
| 二、进士对文学、史学、绘画艺术的贡献 | 第60-61页 |
| 三、进士对数学、天文学、水利的贡献 | 第61页 |
| 四、对农学、医学的贡献 | 第61-62页 |
| 第三节 徽州学术文化区 | 第62-66页 |
| 一、徽州进士与朴学 | 第62-63页 |
| 二、进士对文学的贡献 | 第63-64页 |
| 三、对科技的贡献 | 第64页 |
| 四、徽州进士与藏书文化 | 第64-65页 |
| 五、对生物学的贡献 | 第65页 |
| 六、对教育、戏曲学、医学的贡献 | 第65-66页 |
| 第四节 江淮与淮北文化区 | 第66-69页 |
| 第四章 安徽进士与清代政治和学术的关系 | 第69-75页 |
| 第一节 进士出身的政治名人 | 第69-71页 |
| 第二节 进士出身的学术名人 | 第71-73页 |
| 第三节 进士出身的经济学名人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安徽进士的启示 | 第75-80页 |
| 第一节 进士科引领科举制的发展 | 第75页 |
| 第二节 推动安徽学术文化的发展 | 第75-76页 |
| 第三节 科举制度束缚社会发展的局限 | 第76-77页 |
| 第四节 安徽落第士子吴敬梓对科举的批判 | 第77-78页 |
| 第五节 安徽进士的历史影响与评价 | 第78-80页 |
| 结语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一、古籍文献 | 第81-82页 |
| 二、今人文献 | 第82-83页 |
| 三、今人论文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