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14页 |
中文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1 引言 | 第19-61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代谢 | 第21-26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学特性 | 第21-22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吸收和代谢 | 第22-23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转化 | 第23-24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化作用方式 | 第24-26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状 | 第26-33页 |
·植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 | 第26-27页 |
·动物饲料或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状 | 第27-31页 |
·动物组织和产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残留 | 第31-33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 | 第33-44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毒性 | 第33-39页 |
·玉米赤霉烯酮对雌性动物的生殖毒性 | 第33-37页 |
·玉米赤霉烯酮对雄性动物的生殖毒性 | 第37-39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遗传毒性 | 第39-40页 |
·玉米赤霉烯酮对内分泌的影响 | 第40-42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细胞毒性 | 第42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免疫毒性 | 第42-43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致肿瘤毒性 | 第43-44页 |
·玉米赤霉烯酮可能的作用机制 | 第44-47页 |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途径 | 第44-45页 |
·氧化损伤的途径 | 第45-46页 |
·损伤染色体的途径 | 第46页 |
·干扰雄激素代谢的途径 | 第46页 |
·其它可能的途径 | 第46-47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技术 | 第47-48页 |
·毛细管电泳法 | 第47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47-48页 |
·薄层色谱法 | 第48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48页 |
·酶联免疫学方法 | 第48页 |
·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的预防 | 第48-53页 |
·预防土壤中镰孢菌及其相关霉菌的污染 | 第49-51页 |
·收获和收获后的真菌毒素控制 | 第51-52页 |
·污染颗粒的物理处理 | 第52页 |
·污染颗粒的化学处理 | 第52-53页 |
·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的脱毒和失活——吸附剂的应用 | 第53-56页 |
·无机吸附剂 | 第53-55页 |
·有机吸附剂 | 第55-56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最大限量 | 第56-58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58-6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8页 |
·研究内容 | 第58-59页 |
·技术路线 | 第59-61页 |
2 试验研究 | 第61-130页 |
第一章 玉米赤霉烯酮对断奶雌性仔猪的毒性研究 | 第61-10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76页 |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试验动物与管理 | 第62页 |
·基础日粮与试验设计 | 第62页 |
·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日粮的配制 | 第62-63页 |
·试验方法 | 第63-65页 |
·试验日粮养分含量和毒素水平的测定 | 第63-64页 |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 | 第64页 |
·阴户测量与计算 | 第64-65页 |
·血样的采集、处理与测定 | 第65-68页 |
·血细胞测定 | 第65页 |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率测定 | 第65-66页 |
·外周血淋巴细胞IL-2 产量的测定 | 第66页 |
·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 第66-67页 |
·血清酶和代谢产物分析 | 第67页 |
·血清激素分析 | 第67页 |
·血清抗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分析 | 第67-68页 |
·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 | 第68页 |
·血清猪瘟抗体滴度 | 第68页 |
·屠宰试验、样品采集、器官指数和样品测定 | 第68-75页 |
·组织学检查样品的处理 | 第68-71页 |
·肝脏抗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分析 | 第71-72页 |
·脾淋巴细胞增殖率测定 | 第72页 |
·脾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测定 | 第72-75页 |
·数据统计 | 第75-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104页 |
·生产性能 | 第76页 |
·生殖器官和血清激素 | 第76-88页 |
·生殖器官指数分析 | 第76-77页 |
·阴户大小的比较分析 | 第77-82页 |
·血清激素 | 第82-83页 |
·卵巢和子宫体组织形态学 | 第83-86页 |
·卵巢和子宫体细胞凋亡分析 | 第86-88页 |
·肝肾功能 | 第88-95页 |
·肝肾指数的比较分析 | 第88-89页 |
·血清酶 | 第89-90页 |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分析 | 第90-91页 |
·血清代谢产物 | 第91-92页 |
·肝肾组织形态学 | 第92-95页 |
·免疫功能 | 第95-104页 |
·脾脏指数的比较分析 | 第95-96页 |
·脾脏组织形态学 | 第96-99页 |
·血液学指标 | 第99-100页 |
·外周血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 | 第100-101页 |
·外周血淋巴细胞IL-2 产量分析 | 第101页 |
·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 | 第101-102页 |
·血清免疫球蛋白 | 第102-103页 |
·血清猪瘟抗体滴度 | 第103页 |
·脾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二章 改性蒙脱石吸附剂对低剂量玉米赤霉烯酮日粮脱毒效应的研究 | 第105-1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9页 |
·试验材料 | 第105-106页 |
·试验动物与管理 | 第106页 |
·基础日粮与试验设计 | 第106页 |
·日粮配制 | 第106-107页 |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第107-108页 |
·试验日粮养分含量和毒素水平的测定 | 第107页 |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 | 第107页 |
·消化代谢试验及指标测定 | 第107-108页 |
·阴户与睾丸测量 | 第108页 |
·血样的采集、处理与测定 | 第108页 |
·屠宰试验、样品采集、器官指数和样品测定 | 第108页 |
·数据统计 | 第108-10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29页 |
·生产性能 | 第109-110页 |
·养分表观消化率和利用率 | 第110-111页 |
·器官指数 | 第111-112页 |
·生殖器官和血清激素 | 第112-120页 |
·母猪阴户 | 第112-118页 |
·公猪睾丸 | 第118-119页 |
·血清激素 | 第119-120页 |
·肝肾功能 | 第120-124页 |
·血清酶和代谢产物 | 第120-123页 |
·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分析 | 第123-124页 |
·免疫功能 | 第124-129页 |
·血液学指标 | 第124-126页 |
·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 | 第126页 |
·血清免疫球蛋白 | 第126-127页 |
·血清猪瘟抗体滴度 | 第127-128页 |
·外周血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 | 第128-129页 |
·外周血淋巴细胞IL-2 产量 | 第129页 |
·小结 | 第129-130页 |
3. 讨论 | 第130-150页 |
·玉米赤霉烯酮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玉米赤霉烯酮对仔猪生殖器官和血清激素的影响 | 第131-136页 |
·生殖器官指数 | 第131-132页 |
·生殖器官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凋亡 | 第132-134页 |
·血清激素 | 第134-136页 |
·玉米赤霉烯酮对仔猪肝肾功能的影响 | 第136-140页 |
·肝肾器官指数 | 第136页 |
·肝肾组织形态结构 | 第136-137页 |
·血清酶和血清代谢产物 | 第137-138页 |
·氧化应激 | 第138-140页 |
·玉米赤霉烯酮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40-146页 |
·脾脏指数和脾脏组织形态结构 | 第140-141页 |
·血液学指标 | 第141页 |
·外周血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 | 第141-142页 |
·外周血淋巴细胞IL-2 产量 | 第142-143页 |
·血清免疫球蛋白 | 第143页 |
·血清猪瘟抗体滴度 | 第143-144页 |
·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 | 第144-145页 |
·脾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第145-146页 |
·改性蒙脱石对低剂量玉米赤霉烯酮脱毒效应的影响 | 第146-150页 |
4 结论 | 第150-152页 |
·本研究取得的的结果 | 第150页 |
·研究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 第150-152页 |
5 参考文献 | 第152-182页 |
6 致谢 | 第182-184页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