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器件非线性效应及高次倍频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毫米波频率源概述 | 第13-18页 |
·毫米波的发展及特点 | 第13-14页 |
·毫米波固态频率源的现状 | 第14-18页 |
·雪崩高次倍频技术起源与发展 | 第18-22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23页 |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雪崩器件工作特性及高次倍频机理研究 | 第26-77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半导体器件强电场条件下的工作特性 | 第27-33页 |
·半导体材料的结构及输运特性 | 第27-30页 |
·PN结的雪崩击穿特性研究 | 第30-33页 |
·雪崩器件的工作机理 | 第33-40页 |
·雪崩器件的静态工作特性 | 第34-37页 |
·雪崩器件的动态工作特性 | 第37-40页 |
·雪崩器件高次倍频机理及特性研究 | 第40-60页 |
·雪崩载流子的产生、倍增特性 | 第40-44页 |
·静态条件下雪崩载流子的产生、倍增特性 | 第40-42页 |
·动态条件下雪崩载流子的产生、倍增特性 | 第42-44页 |
·雪崩器件高次倍频机理研究 | 第44-60页 |
·雪崩器件的电流特性 | 第45-47页 |
·外部射频场作用下的雪崩电流特性 | 第47-51页 |
·雪崩器件的阻抗特性 | 第51-57页 |
·雪崩高次倍频模式的特性 | 第57-60页 |
·雪崩高次倍频非线性模型的研究 | 第60-68页 |
·雪崩高次倍频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 第60-64页 |
·基于非线性模型的雪崩高次倍频特性研究 | 第64-68页 |
·雪崩高次倍频模式最佳条件研究 | 第68-73页 |
·雪崩高次倍频最佳工作条件 | 第68-70页 |
·雪崩高次倍频最佳器件结构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附录1 振荡模式和倍频模式中雪崩电感的分析 | 第74-77页 |
第三章 毫米波雪崩高次倍频器的研究 | 第77-142页 |
引言 | 第77-79页 |
·毫米波E面膜片波导滤波器的研究 | 第79-90页 |
·E面膜片波导滤波器基本原理 | 第79-82页 |
·W波段E面膜片波导滤波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 第82-86页 |
·D波段E面膜片波导滤波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 第86-90页 |
·W波段T型三端调谐雪崩高次倍频器的研究 | 第90-116页 |
·矩形波导电磁传输特性 | 第91-95页 |
·圆柱形谐振腔电磁特性 | 第95-99页 |
·有源器件在波导中的电磁辐射特性 | 第99-103页 |
·E面圆柱谐振腔T型三端调谐倍频器电路的研究 | 第103-107页 |
·W波段T型三端调谐结构雪崩高次倍频器的实验研究 | 第107-116页 |
·基于帽结构径向腔结构的雪崩高次倍频器研究 | 第116-140页 |
·径向波导电磁特性 | 第116-120页 |
·帽结构径向腔在波导中电磁辐射特性 | 第120-124页 |
·帽结构径向腔倍频电路的研究 | 第124-128页 |
·W波段帽结构径向腔雪崩高次倍频器的实验研究 | 第128-133页 |
·D波段雪崩高次倍频器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 第133-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四章 W波段平面集成雪崩高次倍频器的研究 | 第142-173页 |
引言 | 第142-143页 |
·W波段微带集成雪崩高次倍频器的研究 | 第143-165页 |
·微带线的电磁传输特性 | 第143-144页 |
·波导-微带鳍线过渡研究 | 第144-150页 |
·鳍线过渡的基本理论 | 第144-146页 |
·波导-微带对极鳍线过渡的研究 | 第146-149页 |
·W波段对极鳍线过渡的仿真优化和实验研究 | 第149-150页 |
·毫米波低损耗平行耦合隔直结构研究 | 第150-155页 |
·平行耦合微带线的理论分析 | 第150-154页 |
·三平行耦合微带线的仿真优化和实验研究 | 第154-155页 |
·微带集成雪崩高次倍频器电路的仿真优化 | 第155-157页 |
·微带集成雪崩高次倍频器的仿真优化及研制 | 第157-160页 |
·微带集成雪崩高次倍频器的实验研究 | 第160-165页 |
·W波段共面波导集成雪崩高次倍频器的研究 | 第165-172页 |
·共面波导的电磁特性 | 第165-166页 |
·共面波导单面鳍线输出电路的仿真优化 | 第166-168页 |
·共面波导集成雪崩高次倍频器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 第168-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第五章 总结及未来工作展望 | 第173-176页 |
·本文工作的创新性及贡献 | 第173-174页 |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5页 |
作者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5-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