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鲫鱼的分类、遗传特性及种质鉴定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鲫鱼的分类 | 第13-14页 |
·鲫鱼的遗传特性 | 第14页 |
·鲫鱼种质鉴定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鱼类种质资源研究中常用的遗传标记 | 第16-21页 |
·表形水平的遗传标记 | 第16页 |
·细胞学水平的遗传标记 | 第16-17页 |
·蛋白质水平的遗传标记 | 第17页 |
·DNA 水平的遗传标记 | 第17-21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第21-22页 |
2 野鲫、三倍体鲫鱼的形态学研究 | 第22-28页 |
·实验样本采集 | 第2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试剂与设备 | 第22页 |
·形态学指标的方法 | 第22页 |
·血样采集方法 | 第22-23页 |
·肌肉和粘液样本收集方法 | 第23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23-26页 |
·讨论 | 第26-28页 |
3 鲫鱼的倍性研究分析 | 第28-39页 |
·血细胞核仁组织区银染(Ag-NORs)鉴定鲫鱼倍性 | 第28-3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流式细胞术检测鲫鱼倍性 | 第32-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4 利用 PCR-RFLP 技术区分鲫鱼的六个不同品系 | 第39-5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0页 |
·鲫鱼的总 DNA 提取 | 第40-41页 |
·引物设计和 PCR 扩增 | 第41-42页 |
·样品的酶切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PCR 结果 | 第43页 |
·序列分析 | 第43-50页 |
·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50-51页 |
·PCR-RFLP 方法区分鲫鱼六种品系的效果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选择 ND3/ND4L/ND4 基因作为鲫鱼品系区分的原因 | 第52页 |
·鲫鱼种间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 第52-53页 |
·PCR-RFLP 方法区分六个鲫鱼品系的优缺点 | 第53-54页 |
5 浙江五地区野生鲫鱼种群 PCR-RFLP 分析 | 第54-6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讨论 | 第58-64页 |
·三倍体鲫鱼的组成分析 | 第58页 |
·浙江地区野生鲫鱼群体现状分析 | 第58-61页 |
·异育银鲫、湘云鲫与野生鲫鱼群体基因交流机制探讨 | 第61-62页 |
·异育银鲫、湘云鲫外逃入开放性水域的危害性分析 | 第62页 |
·PCR-RFLP 快速区分鲫鱼倍性的优势 | 第62-64页 |
6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4-66页 |
·鲫鱼形态学分析和倍性鉴定 | 第64页 |
·运用 PCR-RFLP 法区分六个鲫鱼品系 | 第64页 |
·浙江五地区野生鲫鱼用 PCR-RFLP 分析 | 第64-65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5页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