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选择权”与“生命权”之争的源起 | 第10-16页 |
(一) 宗教因素 | 第10-12页 |
(二) 立法因素 | 第12-14页 |
(三) 社会环境 | 第14-16页 |
二、“选择权”与“生命权”之争的标志性判例:罗伊诉伍德案 | 第16-30页 |
(一) 罗伊诉伍德案的时代背景 | 第16-17页 |
(二) 罗伊诉伍德案简介 | 第17-20页 |
(三) 选择派和生命派的争论论点 | 第20-25页 |
(四) 关于罗伊案判决的评析 | 第25-30页 |
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生命权”“选择权”的之争的持续发展 | 第30-34页 |
(一) 阿克伦案——支持“生命派” | 第30页 |
(二) 韦伯斯特案——支持“生命派” | 第30-31页 |
(三) 凯西案——支持“选择派” | 第31-32页 |
(四) 马德森案——支持“选择派” | 第32-34页 |
四、罗伊诉伍德案对当代美国的影响与启示 | 第34-44页 |
(一) 女权运动的高潮 | 第34-35页 |
(二) 反堕胎运动中暴力运动和拯救运动的兴起 | 第35-37页 |
(三) 堕胎成为竞选议题 | 第37-38页 |
(四) 法律与政令的变动 | 第38-39页 |
(五) 海德修正案 | 第39-41页 |
(六) 值得中国借鉴的美国关于堕胎立法的有利做法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