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稀土元素概述 | 第10页 |
| ·聚酰胺类高分子材料的概述 | 第10-11页 |
| ·高分子纳米材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11-14页 |
| ·药物载体 | 第11-13页 |
| ·基因载体 | 第13-14页 |
| ·免疫分析 | 第14页 |
| ·介入治疗 | 第14页 |
| ·高分子纳米材料合成的方法 | 第14-19页 |
| ·无皂乳液聚合 | 第14-15页 |
| ·乳液聚合 | 第15-16页 |
| ·分散聚合法 | 第16-17页 |
| ·微乳聚合法 | 第17页 |
| ·分散共聚法 | 第17-18页 |
| ·辐射乳液聚合法 | 第18-19页 |
| ·其它方法 | 第19页 |
| ·本论文的工作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27页 |
| 第二章 P(NIPAM-co-St)制备条件对其平均粒径的影响 | 第27-33页 |
| ·前言 | 第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27页 |
| ·EDTA的配制和标定 | 第27-28页 |
| ·固体稀土氯化物的制备 | 第28页 |
| ·稀土氯化物乙醇溶液的标定 | 第28页 |
| ·共聚和接枝共聚微球的合成方法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29页 |
|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相比的影响 | 第30页 |
|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Tb(III)对P(NIPAM-co-St)共聚微球性能的影响 | 第33-45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 ·P(NIPAM-co-St)-Tb(III)配合物的合成 | 第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 ·电镜分析 | 第34-35页 |
| ·Zeta分析 | 第35-3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8-40页 |
| ·DSC分析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第四章 Mn(II)对P(NIPAM-co-St)共聚微球性能的影响 | 第45-55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 ·P(NIPAM-co-St)-Mn(II)配合物的合成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 ·电镜分析 | 第46-47页 |
| ·Zeta分析 | 第47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 ·DSC分析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第五章 PNNS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相互作用 | 第55-69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55-56页 |
| ·PNNS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 第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 ·酶的选择 | 第56-57页 |
| ·酶吸附量的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 ·温度对HRP吸附量的影响 | 第57页 |
| ·孵化时间对HPR吸附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 ·HRP起始浓度对HPR吸附量的影响 | 第58页 |
| ·结构分析 | 第58-64页 |
| ·SEM分析 | 第58-59页 |
| ·TEM分析 | 第59页 |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59-60页 |
| ·DSC分析 | 第60-61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 ·CD光谱分析 | 第62-63页 |
| ·荧光显微镜的分析 | 第63-64页 |
| ·电化学分析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清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