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导论 | 第10-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本文结构 | 第12页 |
·研究方法与不足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本文的缺陷 | 第12-13页 |
·小结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货币错配的内涵 | 第14-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15-20页 |
·原罪论 | 第15-17页 |
·超越原罪说 | 第17-19页 |
·其他观点 | 第19-20页 |
·国内货币错配研究状况 | 第20-24页 |
·内外因论 | 第20-21页 |
·过度储蓄说 | 第21-23页 |
·其他观点 | 第23-24页 |
·货币错配与货币危机理论 | 第24-27页 |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克鲁格曼货币危机理论 | 第24-25页 |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预期自我实现危机理论 | 第25页 |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强调货币错配导致的资产负债表失衡 | 第25-27页 |
3. 中国金融部门的货币错配测算 | 第27-48页 |
·中国债权型货币错配的特殊性 | 第27-30页 |
·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对称性 | 第28页 |
·中国开放的市场经济 | 第28-29页 |
·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 第29页 |
·比较优势战略 | 第29页 |
·中国的汇率制度 | 第29-30页 |
·过度储蓄 | 第30页 |
·人民币非国际化 | 第30页 |
·中国债权型货币错配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 第30-32页 |
·危及中国的金融安全 | 第31页 |
·面临汇率制度选择的两难境地 | 第31-32页 |
·制约了货币政策运用的有效性 | 第32页 |
·为什么选择测算中国金融部门的货币错配 | 第32-34页 |
·货币错配测算的理论模型——ACMAQ指数及对中国金融部门的测算 | 第34-42页 |
·货币错配测算的理论模型——ACMAQ指数 | 第34-37页 |
·中国金融部门货币错配测算 | 第37-42页 |
·中国金融部门货币错配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及流量效应 | 第42-44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44-45页 |
·中国金融部门货币错配的趋势分析 | 第45-48页 |
4. 结论 | 第48-53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政策建议 | 第49-51页 |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