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 | 第12-35页 |
·WEB业务 | 第12-14页 |
·电子邮件业务 | 第14-16页 |
·FTP业务 | 第16-19页 |
·语音类业务 | 第19-20页 |
·P2P下载 | 第20-25页 |
·一般视频类业务 | 第25-27页 |
·P2P流媒体 | 第27-28页 |
·即时通讯类业务 | 第28-31页 |
·网络游戏业务 | 第31-33页 |
·无线互联网 | 第33-35页 |
·互联网业务小结 | 第35页 |
·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 第35-37页 |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 第35页 |
·互联网新业务给监管部门带来挑战 | 第35-36页 |
·互联网新业务给运营商运营维护带来挑战 | 第36页 |
·新业务的不断发展给运营商带来机遇 | 第36-37页 |
·研究意义 | 第37-39页 |
·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意义 | 第37-38页 |
·对于政府管理和舆情控制的意义 | 第38页 |
·对于运营商方面管理和运营的意义 | 第38-3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39-40页 |
·本文结构安排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网络用户行为研究背景现状 | 第42-54页 |
·网络用户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 第42-46页 |
·网络用户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 第42-44页 |
·网络用户行为的分类 | 第44-46页 |
·网络用户行为特征的选择和表示 | 第46-49页 |
·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的方法 | 第49-54页 |
·聚类分析 | 第49页 |
·关联分析 | 第49-50页 |
·决策树 | 第50页 |
·神经网络 | 第50-51页 |
·时序数据挖掘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基于快速层次聚类算法的用户业务使用偏好分组 | 第54-90页 |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54页 |
·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采用方法的选择 | 第55-60页 |
·算法选择依据 | 第55-57页 |
·层次聚类算法 | 第57-60页 |
·方法的改进 | 第60-65页 |
·基于数据特点和熵对数据初步分组降低时间复杂度 | 第60-61页 |
·基于数据特点一次减少多个单点簇降低时间复杂度 | 第61页 |
·改进算法以及效果 | 第61-65页 |
·每日聚类结果数据分析 | 第65-72页 |
·结果的解释 | 第65页 |
·结果举例 | 第65-72页 |
·一月聚类结果数据分析 | 第72-89页 |
·簇的再次汇聚分析 | 第72-80页 |
·用户业务偏好模式的使用频度分析 | 第80-82页 |
·用户业务偏好模式与在线时长和流量的关联分析 | 第82-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四章 用户业务使用偏好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 | 第90-110页 |
·研究意义以及背景 | 第90-91页 |
·用户业务偏好变化随时间尺度变化的规律研究 | 第91-102页 |
·数据来源 | 第91页 |
·分析方法 | 第91-94页 |
·数据分析 | 第94-102页 |
·用户业务偏好变化随时间序列变化的规律研究 | 第102-108页 |
·数据来源 | 第102-103页 |
·分析方法 | 第103-104页 |
·数据分析 | 第104-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基于非齐次泊松模型的用户上下线行为研究 | 第110-135页 |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110-111页 |
·齐次泊松过程与非齐次泊松过程 | 第111-112页 |
·齐次泊松过程 | 第111页 |
·非齐次泊松过程 | 第111-112页 |
·分析的数据来源 | 第112页 |
·使用非齐次泊松模型分析的原因 | 第112-117页 |
·数据的直观感受 | 第112-114页 |
·非齐次泊松过程的数据验证 | 第114-117页 |
·问题的描述和假设 | 第117-120页 |
·基于非齐次泊松过程用户上下线行为建模分析 | 第120-129页 |
·用户上下线行为的非齐次泊松过程描述 | 第120-121页 |
·用户上下线行为的一个重要假设的说明和验证 | 第121-123页 |
·非齐次泊松过程用户上下线行为建模分析和理论验证 | 第123-129页 |
·模型的数据验证 | 第129-133页 |
·对用户一天内各个时刻上下线人数的验证 | 第129-130页 |
·对不同用户组的上下线概率的描述 | 第130-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结束语: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0页 |
附录:缩写词说明 | 第140-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