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摩擦材料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金属基无石棉摩擦材料 | 第15-16页 |
·半金属基无石棉摩擦材料 | 第16页 |
·非金属基无石棉摩擦材料 | 第16-18页 |
·摩擦材料增强晶须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六钛酸钾晶须 | 第18-20页 |
·六钛酸钠晶须 | 第20页 |
·碳酸钙晶须 | 第20-21页 |
·六钛酸钾、六钛酸钠晶须改性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表面改性工艺和方法 | 第21-22页 |
·表面改性剂 | 第22-23页 |
·表面改性设备 | 第23页 |
·表面改性效果评价 | 第23-24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摩擦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25-33页 |
·实验原料 | 第25页 |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25-26页 |
·汽车制动器摩擦材料的制备工艺 | 第26-27页 |
·模压成型工艺 | 第26-27页 |
·制品的热处理 | 第27页 |
·制动器摩擦材料制备要求 | 第27-31页 |
·摩擦材料的技术要求 | 第27-29页 |
·摩擦材料的组分要求 | 第29-31页 |
·基体 | 第29页 |
·增强体 | 第29-30页 |
·填料 | 第30-31页 |
·制动器摩擦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 | 第31-33页 |
·试验条件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试验数据的处理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表面改性钛酸盐晶须及其他主要组分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3-46页 |
·钛酸盐晶须表面改性 | 第33-37页 |
·改性的原理 | 第33-34页 |
·实验步骤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4-35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6-37页 |
·不同六钛酸钠/六钛酸钾质量比例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7-40页 |
·实验配方的组成 | 第37-38页 |
·不同六钛酸钠/六钛酸钾质量比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表面改性六钛酸钠、六钛酸钾晶须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实验配方的组成 | 第40页 |
·改性六钛酸钠/六钛酸钾质量百分比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树脂含量对改性晶须增强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实验配方的组成 | 第42页 |
·树脂含量对改性晶须增强摩擦材料的影响 | 第42-43页 |
·表面改性晶须含量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实验配方的组成 | 第43-44页 |
·表面改性晶须含量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摩擦材料工艺优化 | 第46-54页 |
·摩擦材料的配方设计及正交表设计 | 第46-47页 |
·摩擦材料的配方设计 | 第46-47页 |
·正交表设计 | 第47页 |
·摩擦磨损实验测试结果 | 第47-48页 |
·配方优化 | 第48-53页 |
·正交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 | 第48-49页 |
·实验数据方差分析 | 第49页 |
·方差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六钛酸钠(钾)晶须工业化生产线设计研究 | 第54-66页 |
·设计说明 | 第54页 |
·设计题目与意义 | 第54页 |
·工艺设计原则 | 第54页 |
·生产工艺 | 第54-56页 |
·热处理参数 | 第54页 |
·工艺流程 | 第54-55页 |
·关键工序的设备选型 | 第55-56页 |
·生产成本核算 | 第56-62页 |
·原料成本 | 第56-57页 |
·刹车片生产设备及模具成本 | 第57-58页 |
·检测、试验设备成本 | 第58-59页 |
·辅助设备成本 | 第59页 |
·物料衡算 | 第59-60页 |
·效益分析 | 第60-62页 |
·车间布局设计 | 第62-65页 |
·车间布置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 第62页 |
·生产车间布局设计原则 | 第62-63页 |
·生产车间布局及物流路线设计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 第77-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