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城市与文学--以两汉魏晋南北朝为考察对象

中文提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引言第12-22页
 一、选题意义第12-14页
 二、研究现状第14-20页
 三、研究方法第20-22页
上编 城市与文人第22-110页
 第一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城市的历史及特征第23-31页
  第一节 唐前城市发展概况第23-26页
  第二节 我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第26-31页
 第二章 城市与文人活动第31-59页
  第一节 文化中心的流动第31-41页
   一、从游士到儒士第31-34页
   二、文化的归极第34-38页
   三、走向江南第38-41页
  第二节 城市与文人群体第41-49页
   一、城市与文学集团第41-43页
   二、城市与文学家族第43-49页
  第三节 城市与文人生活第49-59页
   一、寻求公共领域第50-53页
   二、区隔第53-55页
   三、对话第55-59页
 第三章 城市与文人心态第59-87页
  第一节 城市形象的变迁第59-68页
   一、城市:文明的象征第59-63页
   二、文人与城市的疏离第63-66页
   三、阮籍《东平赋》和《元父赋》:丑陋的城市第66-68页
  第二节 城市生活的焦虑第68-76页
   一、城市即尘世第69-71页
   二、他乡:游子眼中的城市第71-76页
  第三节 城市对寒士心态的影响第76-87页
   一、异化:寒士眼中的城市形象第76-78页
   二、漠视:寒士城市生活焦虑的缓解第78-83页
   三、鲍照都市诗:繁华背后的寂凉第83-87页
 第四章 城市与山林的矛盾及调和第87-110页
  第一节 徘徊于城市与山林之间第87-96页
   一、潘岳《闲居赋》:闲适而不失富贵第87-90页
   二、自成一统的庄园第90-92页
   三、以山水对抗城市第92-96页
  第二节 诗意地栖居:城市与山林的调和第96-110页
   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第96-101页
   二、朝隐:诗意无限的生活方式第101-103页
   三、园林的诗意化第103-106页
   四、谢脁以山水作都邑诗第106-110页
下篇:城市书写第110-250页
 第五章 京都赋与城市文化第111-156页
  第一节 迁都赋中的长安与洛阳形象第111-130页
   一、霸业与王位:迁都之争的实质第111-114页
   二、长安形象第114-121页
   三、洛阳形象第121-127页
   四、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第127-130页
  第二节 京都赋的变迁:从皇居到民居第130-144页
   一、都者,国君所居第130-132页
   二、从《两都》到《二京》第132-138页
   三、真实的城市第138-144页
  第三节 张衡《二京赋》的矛盾与冲突第144-156页
   一、道德家与文学家的矛盾第145-148页
   二、叙述者与作者的矛盾第148-151页
   三、两座城市,多重人格第151-156页
 第六章 乐府诗与城市文化第156-187页
  第一节 汉乐府:城市的悲喜交响曲第156-164页
   一、汉世街陌谣讴第156-159页
   二、夸官炫富:市井的审美风尚第159-162页
   三、《古诗十九首》:在城市中游走与沉迷第162-164页
  第二节 魏晋乐府与城市文化第164-170页
   一、公子美遨游第165-168页
   二、末世多轻薄第168-170页
  第三节 《洛阳道》与《长安道》:交织各种欲望的道路第170-180页
   一、洛阳、长安城市形象的变迁第171-173页
   二、洛阳道,寻艳情第173-177页
   三、长安道,通仕途第177-180页
  第四节 梁陈文人乐府中的长安、洛阳少年形象第180-187页
   一、洛阳少年形象第180-183页
   二、长安少年形象第183-187页
 第七章 城市艳歌:吴歌、西曲第187-226页
  第一节 吴歌与城市文化第187-199页
   一、徒歌时期,市井百态第188-194页
   二、被之管弦,声色盛宴第194-199页
  第二节 西曲与城市文化第199-217页
   一、人间乐土:西曲繁荣的原因第200-206页
   二、西曲的表演与传播第206-211页
   三、商旅风情第211-217页
  第三节 吴歌、西曲的传播、创制与接受第217-226页
   一、爱情独角戏:吴歌、西曲的商品性第218-222页
   二、流行歌曲第222-226页
 第八章 《洛阳伽蓝记》与城市文化第226-250页
  第一节 《洛阳伽蓝记》对京都赋的接受第226-234页
   一、假佛寺之名,志帝京之事第226-229页
   二、文字的继承第229-231页
   三、主旨的继承第231-234页
  第二节《洛阳伽蓝记》中的洛阳形象第234-243页
   一、帝王之宅第234-236页
   二、礼乐之邦第236-238页
   三、众生之城第238-243页
  第三节《洛阳伽蓝记》的多维时空观第243-250页
   一、洛阳城的前生今世第243-246页
   二、迁邺,时空的临界点第246-248页
   三、异域的想象第248-250页
结语第250-25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53-26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61-262页
后记第262-263页

论文共2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和谐社会构建中传媒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下一篇:大卫·马洛夫小说中的澳大利亚家园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