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保护生物学论文

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与替代性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4页
   ·引言第16页
   ·生物多样性评价相关概念第16-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7-23页
     ·国外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发展第17-19页
     ·国际重要生物多样性评价活动第19-21页
     ·国内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第21-23页
   ·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发展第23-25页
     ·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第23-24页
     ·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第24页
     ·生物多样性评价软件第24-25页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工具箱第25页
   ·问题的提出第25-29页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9-32页
     ·研究目标第29页
     ·研究内容及其关键科学问题第29-32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32-34页
第二章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第34-64页
   ·研究区概况第34-35页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分布概况第35-45页
     ·景观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第35-38页
     ·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第38-40页
     ·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第40-44页
     ·基因多样性第44-45页
   ·云南省植物多样性分布梯度格局研究第45-62页
     ·材料与方法第45-49页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9-62页
     ·误差分析第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库的构建第64-82页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64页
   ·指标库组织框架的确立第64-70页
     ·现有组织框架回顾第65-66页
     ·花冠概念模型第66-70页
   ·生物多样性指标的收集第70-73页
     ·经典的指标体系第70-73页
     ·其他指标来源第73页
   ·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库的建立第73-81页
     ·驱动力指标第75页
     ·压力指标第75-77页
     ·状态指标第77-80页
     ·影响指标第80页
     ·响应指标第80页
     ·文化多样性与传统知识指标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的实现第82-99页
   ·生物多样性空间信息库的建立第82-83页
   ·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的实现第83-96页
     ·软件开发及安装说明第84-85页
     ·生物多样性评价决策辅助报告模块第85-87页
     ·生物多样性指标筛选模块第87-91页
     ·指标集自动赋权的实现途径第91-94页
     ·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第94-96页
   ·讨论第96-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替代评价方法研究——生物替代第99-135页
   ·生物多样性替代评价指标的概念第99-100页
   ·基于类群间物种丰度相关性的替代性评价第100-130页
     ·不同生物类群间物种丰度相关关系式的推导第101-106页
     ·生物多样性替代评价类群的分类体系第106-109页
     ·生物多样性替代评价类群的跨尺度实证研究第109-120页
     ·类群间物种丰度的比例关系及其尺度变化第120-130页
   ·讨论第130-134页
     ·不同尺度应采用不同评价手段第130页
     ·提高方法预测精度的设想第130-132页
     ·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与误差来源分析第132-133页
     ·替代性评价的其他可能第133-134页
   ·本章小节第134-135页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替代评价方法研究——生境替代第135-166页
   ·基于环境因子的多样性替代评价第135-147页
     ·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的假说第135-138页
     ·材料与方法第138-140页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的梯度分析第140-144页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第144-147页
   ·基于景观格局的多样性替代评价第147-161页
     ·材料与方法第148-149页
     ·景观指数及其分布概况第149-152页
     ·物种多样性与植被景观指数的梯度和回归分析第152-157页
     ·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景观指数的梯度和回归分析第157-159页
     ·物种多样性与土地利用景观指数的梯度和回归分析第159-161页
   ·其他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161-163页
     ·神山圣地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相关性第161-162页
     ·路网、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第162-163页
   ·讨论第163-165页
   ·本章小结第165-16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6-170页
   ·结论第166-167页
   ·讨论第167-169页
   ·展望第169-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81页
附录第181-237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237-239页
致谢第239-240页
李昊民简历第240-242页

论文共2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西亚高山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δ13C的海拔响应研究
下一篇:兴安落叶松木材性质的声—超声技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