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前言 | 第12-16页 |
| ·选题依据 | 第12-15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 ·关于竞技体操发展对策的研究 | 第17-19页 |
| ·国外关于竞技体操发展对策的研究 | 第17页 |
| ·国内关于竞技体操发展对策的研究 | 第17-19页 |
| ·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第19-22页 |
| ·关于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 第22-26页 |
| ·关于江西竞技体操运动的研究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 ·研究的对象 | 第27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7-29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7页 |
| ·调查法 | 第27-29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27-29页 |
| ·访谈法 | 第29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29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29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0-59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0-31页 |
| ·人才的定义 | 第30页 |
| ·体育人才的定义 | 第30页 |
|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竞技体操后备人才 | 第30-31页 |
| ·江西省男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 第31-38页 |
| ·江西省男子竞技体操比赛成绩简况 | 第31-32页 |
| ·江西省男子体操向国家队输送人才情况 | 第32-33页 |
| ·江西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人数情况 | 第33-38页 |
| ·2005年、2006年江西男子运动员在国家体操中心的注册情况 | 第33-34页 |
| ·江西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3—2007年男子运动员注册情况 | 第34-36页 |
| ·江西省2002—2007年体操比赛运动员人数情况 | 第36-38页 |
| ·江西省男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53页 |
| ·教练员因素分析 | 第38-46页 |
| ·江西竞技体操男子教练员队伍人数、年龄结构现状 | 第39-40页 |
| ·江西省男子竞技体操教练员学历及职称状况 | 第40-41页 |
| ·江西省男子竞技体操教练员的选拔与培养状况 | 第41-42页 |
| ·教练员采用的选材途径与选材依据 | 第42-44页 |
| ·教练员的训练手段与方法 | 第44-45页 |
| ·教练员训练时间、次数安排及训练大纲的执行情况 | 第45-46页 |
| ·家长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 ·运动员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 ·独生子女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 ·学训矛盾因素分析 | 第48-50页 |
| ·运动员伤病因素 | 第50-51页 |
| ·训练场地、设施因素分析 | 第51页 |
| ·管理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 ·江西省男子竞技体操管理体制状况 | 第51-52页 |
| ·江西省男子竞技体操竞赛体制状况 | 第52-53页 |
| ·加强江西省男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 第53-59页 |
| ·新钢一小"体教结合"办体操的经验启示 | 第53-55页 |
| ·本着多方受益的原则,寻求多方投资搞好硬件建设 | 第53页 |
| ·教练员队伍教师化 | 第53页 |
| ·依托重点小学优势到全市寻找体操苗子 | 第53-54页 |
| ·合理安排训练,破解学训矛盾难题 | 第54-55页 |
| ·提高江西体操教练员业务水平的对策 | 第55-56页 |
| ·防止体操参训人数急剧下降的对策 | 第56-57页 |
| ·江西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体系结构构想 | 第57-59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建议 | 第60-61页 |
| 6 致谢 | 第61-62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8 附录 | 第65-75页 |
| 附录A 教练员问卷调查 | 第65-69页 |
| 附录B 运动员家长问卷调查 | 第69-71页 |
| 附录C 运动员问卷调查 | 第71-73页 |
| 附录D 问卷效度检验 | 第73-74页 |
| 附录E 访谈提纲 | 第74-75页 |
|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