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泄泻的定义、范围及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第14-18页 |
·泄泻的定义 | 第14页 |
·泄泻病名的历史沿革 | 第14-15页 |
·先秦两汉时期 | 第14页 |
·晋隋唐时期 | 第14页 |
·宋金元时期 | 第14-15页 |
·明清时期 | 第15页 |
·泄泻病证名义辨析及相关病名认识 | 第15-18页 |
·溏、泄、泻辨析 | 第15-16页 |
·相关病名认识 | 第16-18页 |
·飧泄 | 第16-17页 |
·濡泻 | 第17页 |
·洞泄 | 第17页 |
·鹜溏 | 第17-18页 |
2. 先秦两汉时期对泄泻的认识 | 第18-33页 |
·先秦两汉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况 | 第18-19页 |
·病名发展 | 第18-19页 |
·病因病机 | 第19页 |
·治则治法 | 第19页 |
·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文献对泄泻的论述 | 第19-33页 |
·早期非医学文献关于泄泻的记载 | 第19-20页 |
·《左传》“河鱼腹疾” | 第19页 |
·《史记》“迥风”论治 | 第19-20页 |
·马王堆医书有关泄泻的记载 | 第20页 |
·《黄帝内经》 | 第20-25页 |
·对泄泻病因病机认识 | 第21-23页 |
·邪气性质 | 第21页 |
·脏腑认识 | 第21-22页 |
·饮食情志影响 | 第22页 |
·五运六气变化 | 第22-23页 |
·气机影响 | 第23页 |
·从脉象上对泄泻认识 | 第23页 |
·泄泻的治疗、预后、调理 | 第23-24页 |
·治疗原则 | 第23-24页 |
·预后及调理 | 第24页 |
·治疗禁忌与注意 | 第24-25页 |
·《神农本草经》 | 第25页 |
·《难经》 | 第25-26页 |
·“五泄”的提出 | 第25-26页 |
·从脉法进一步认识泄泻预后 | 第26页 |
·张仲景医书 | 第26-33页 |
·《伤寒论》 | 第26-30页 |
·六经辨证 | 第26-28页 |
·治疗方法 | 第28-29页 |
·失治误治与治疗禁忌 | 第29-30页 |
·预后 | 第30页 |
·《金匮要略》 | 第30-33页 |
·《金匮》泄泻证治概要 | 第31页 |
·《金匮》泄泻证治特点 | 第31-33页 |
3 晋唐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 | 第33-41页 |
·晋唐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述 | 第33-34页 |
·病名发展 | 第33页 |
·病因病机 | 第33页 |
·治则治法 | 第33-34页 |
·晋唐时期相关文献对泄泻病证的认识 | 第34-41页 |
·《脉经》 | 第34-35页 |
·从寸口脉象上反应脏腑与泄泻的关系 | 第34页 |
·汇总泄泻的预后,并提出治法 | 第34-35页 |
·《针灸甲乙经》 | 第35页 |
·《小品方》 | 第35-36页 |
·“毒风”致泄的论述 | 第35-36页 |
·列《治下利诸方》专篇,以乌梅丸通治“二十种下” | 第36页 |
·《集验方》 | 第36-37页 |
·饮食调理与身心摄养 | 第36-37页 |
·治脾胃虚弱、滑泄不禁用裨脾丸 | 第37页 |
·列妊娠、产后“遗粪”方 | 第37页 |
·《诸病源候论》 | 第37-39页 |
·病源认识,尤重肠腑 | 第37-38页 |
·见于其他病证中 | 第38页 |
·养生导引法在泄泻治疗中的运用 | 第38-39页 |
·孙思邈医书 | 第39-40页 |
·重脏腑辨证论治泄泻 | 第39页 |
·重视饮食调护治泄泻 | 第39-40页 |
·《外台秘要》 | 第40-41页 |
4. 宋金元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 | 第41-67页 |
·宋金元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括 | 第41-42页 |
·病名发展 | 第41页 |
·病因病机 | 第41-42页 |
·治法方药 | 第42页 |
·方剂发展 | 第42页 |
·医家论治泄泻的发展 | 第42页 |
·宋金元时期泄泻主要相关文献及论述 | 第42-67页 |
·太平圣惠方 | 第42-43页 |
·载泄泻之名,列“水泻”之篇 | 第43页 |
·病因病机认识 | 第43页 |
·宗孙思邈食疗之法 | 第43页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第43-45页 |
·《局方》治泄药多偏温燥之分析 | 第44页 |
·泄、痢证候始有分论,未言其详 | 第44-45页 |
·圣济总录 | 第45-46页 |
·始发泄痢分治 | 第45页 |
·三焦论治泄泻 | 第45-46页 |
·陈言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46-47页 |
·首立“泄泻”之篇 | 第46页 |
·从“三因”论泄泻病因 | 第46页 |
·治泄分虚寒冷热,重脉象 | 第46-47页 |
·刘完素及其著作 | 第47-48页 |
·亢害承制思想在泄泻认识上的体现 | 第47页 |
·重视脾胃,从湿治泄 | 第47-48页 |
·总结前人治泄经验,提出泄痢传变 | 第48页 |
·张子和及其著作 | 第48-51页 |
·运用吐、汗、下法治疗泄泻 | 第49页 |
·从湿从脾立论,指出湿气相乘为“五变” | 第49-50页 |
·反对妄用收涩药治泄 | 第50页 |
·重视食疗,攻邪不忘补养正气 | 第50-51页 |
·心理疗法的运用 | 第51页 |
·重视小儿奉养 | 第51页 |
·张元素及其著作 | 第51-55页 |
·初步完善脏腑辨证理论 | 第52-53页 |
·制方遣药重脾胃,首推养胃气为本 | 第52页 |
·治疗脾胃分虚实,引经用药达病所 | 第52-53页 |
·开创补土之先河,易水流派成体系 | 第53页 |
·脏腑辨证论治泄泻 | 第53-54页 |
·详言“暴泄非阴,久泄非阳” | 第54-55页 |
·李东垣及其著作 | 第55-61页 |
·东垣理论基础 | 第55-57页 |
·脾胃为中心 | 第55-56页 |
·升降浮沉立论 | 第56页 |
·阴火理论 | 第56-57页 |
·具体方剂运用 | 第57-60页 |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治脾胃之总纲 | 第57页 |
·升阳除湿汤之类 | 第57-58页 |
·升阳益胃汤之类 | 第58-59页 |
·补中益气汤之类 | 第59页 |
·它病所致泄泻 | 第59-60页 |
·失治误治 | 第60页 |
·误服、过服苦寒之药 | 第60页 |
·不明升降浮沉之理 | 第60页 |
·区分泄之“伤于风” | 第60页 |
·顾护脾胃 | 第60-61页 |
·重视饮食对脾胃的影响 | 第61页 |
·注意养生,调节生活起居 | 第61页 |
·严用和与《严氏济生方》 | 第61-62页 |
·脏腑辨证,重视脾胃冲和 | 第62页 |
·处方用药,偏重温补 | 第62页 |
·朱丹溪及其著作 | 第62-67页 |
·丹溪著书中的泄泻认识构架 | 第63-64页 |
·以泄立篇 | 第63页 |
·以脉寻证 | 第63-64页 |
·丹溪杂病思想对泄泻治疗的影响 | 第64-66页 |
·从湿论治 | 第64页 |
·从痰论治 | 第64页 |
·从气论治 | 第64-65页 |
·专论脾泄 | 第65页 |
·湿、痰、气相参 | 第65-66页 |
·创“治痛泻方” | 第66页 |
·丹溪治泄思想的传承影响 | 第66-67页 |
5. 明代对泄泻病证的认识 | 第67-87页 |
·明代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括 | 第67-68页 |
·病名发展 | 第67页 |
·对前人治泄理论的总结与发挥 | 第67-68页 |
·对前人治泄方法的总结与发挥 | 第68页 |
·明代主要文献对泄泻病证的论述 | 第68-87页 |
·徐彦纯与《玉机微义》 | 第68-69页 |
·泄痢分治,并有共通之理 | 第68页 |
·治泄取法前人,师古不泥古 | 第68-69页 |
·十剂详言泄泻之治 | 第69页 |
·戴思恭及其著书 | 第69-71页 |
·校补《钩玄》,羽翼丹溪治泄之理 | 第69-70页 |
·详析病机,指导辨证 | 第69页 |
·列专篇,阐发“泄泻从湿论治” | 第69-70页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的泄泻论治 | 第70-71页 |
·重视“饮食”病因所致之泄:列“伤食泻”专篇 | 第71页 |
·列脾肾为泄 | 第71页 |
·王纶与《名医杂著》 | 第71-73页 |
·强调药物运用不当会贻误病情、变生它病 | 第72页 |
·对各型泄泻详加论述 | 第72-73页 |
·重视泄泻中津液运化失衡与受损 | 第73页 |
·根据泄泻的各种兼证及脉证论治 | 第73页 |
·虞抟与《医学正传》 | 第73-74页 |
·承前人“泄分寒热”之旨 | 第74页 |
·列祖传方、验方、医案论治泄泻 | 第74页 |
·言“泻属脾而痢属肾”,重视二者的传变 | 第74页 |
·薛己与《内科摘要》 | 第74-75页 |
·脾胃肾论治泄泻,立方“四神丸” | 第75页 |
·万密斋及其著作 | 第75-76页 |
·泄泻分五型 | 第75-76页 |
·治泄分阶段 | 第76页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第76-77页 |
·龚廷贤及其著作 | 第77-79页 |
·备失治、误治方 | 第78页 |
·对小儿泄泻有专门论述,重视儿科泄泻认识 | 第78页 |
·用“三白散”通治各种泄泻,尤擅用白术 | 第78页 |
·选方用药灵活,治疗方法多样 | 第78-79页 |
·王肯堂与《证治准绳》 | 第79-80页 |
·泄痢分治统全篇 | 第79-80页 |
·“五更泻”之论治 | 第80页 |
·“夺食”治泄之论 | 第80页 |
·赵献可与《医贯》 | 第80-82页 |
·创言先后天,善补培根本 | 第81页 |
·治泄重视从“肾”论治,详述肾泄 | 第81-82页 |
·张景岳与《景岳全书》 | 第82-84页 |
·治泄当求本 | 第82-83页 |
·“分利”究虚实 | 第83页 |
·扶正分缓急 | 第83-84页 |
·“酒泄”辨寒热 | 第84页 |
·“泄痢”言传变 | 第84页 |
·李中梓及其著作 | 第84-87页 |
·注解《内经》之意 | 第84-85页 |
·补《内经》之不逮 | 第85页 |
·制定治泄九法 | 第85-87页 |
6. 清代至民国时期对泄泻病证的认识 | 第87-98页 |
·清代至民国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括 | 第87-88页 |
·病名发展 | 第87页 |
·泄泻治疗的发展 | 第87-88页 |
·清代至民国时期主要文献对泄泻病证的认识 | 第88-98页 |
·张璐与《张氏医通》 | 第88页 |
·治泄“审腹”论寒热 | 第88页 |
·“肺肾同治”疗虚损 | 第88页 |
·程国彭与《医学心悟》 | 第88-89页 |
·“下利清水”与“下利清谷”的鉴别 | 第89页 |
·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 | 第89-92页 |
·湿胜泄泻 | 第89-90页 |
·脏腑失调 | 第90-91页 |
·责之肝木 | 第90-91页 |
·责之胃阴 | 第91页 |
·脏腑奇脉虚衰 | 第91-92页 |
·陈修园及其著作 | 第92-94页 |
·阐述病因,遵崇《内经》旨意 | 第92-93页 |
·辨证治疗,恒法中有变法 | 第93页 |
·方药运用,博采众医经验 | 第93-94页 |
·推崇仲景名方 | 第93页 |
·博采众家之长 | 第93-94页 |
·善用民间验方 | 第94页 |
·林佩琴与《类证治裁》 | 第94-95页 |
·强调老人诸泄,不宜多用渗泄分利 | 第94页 |
·对泄痢传变的发挥 | 第94-95页 |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 第95页 |
·雷少逸与《时病论》 | 第95-96页 |
·飧泄重补益 | 第95-96页 |
·唐容川与《血证论》 | 第96页 |
·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 | 第96-98页 |
·遣方灵活多有变通 | 第96-97页 |
·阴阳气血并行不悖 | 第97页 |
·善用山药治泄奇效 | 第97-98页 |
·单味使用 | 第97页 |
·配合使用 | 第97-98页 |
7. 现代对泄泻病证的研究认识 | 第98-145页 |
·现代对泄泻病证的认识概况 | 第98-102页 |
·诊断依据 | 第98-99页 |
·鉴别诊断 | 第99页 |
·痢疾 | 第99页 |
·霍乱 | 第99页 |
·泄泻的病因病机 | 第99-100页 |
·泄泻的辨证论治 | 第100-102页 |
·辨证要点 | 第100-101页 |
·治疗原则 | 第101页 |
·分型论治 | 第101-102页 |
·暴泻 | 第101页 |
·久泻 | 第101-102页 |
·转归及预后 | 第102页 |
·著名中医专家治疗泄泻的经验与研究 | 第102-117页 |
·泄泻的药物治疗研究 | 第117-133页 |
·古方研究 | 第117-126页 |
·古方的加减运用 | 第117-122页 |
·古方新用 | 第122-123页 |
·古方结合治疗 | 第123-126页 |
·自拟方研究 | 第126-131页 |
·常用自拟方 | 第126-130页 |
·因地制宜立方选药 | 第130-131页 |
·中药非处方药治疗 | 第131-133页 |
·泄泻的针灸及其他治疗 | 第133-139页 |
·针灸治疗 | 第133-137页 |
·基本治疗 | 第133-134页 |
·特殊穴位针刺 | 第134-135页 |
·分型针刺 | 第135-137页 |
·推拿治疗 | 第137-138页 |
·综合治疗 | 第138-139页 |
·手术后的泄泻治疗 | 第139-140页 |
·化疗后泄泻 | 第139-140页 |
·胆囊术后泄泻 | 第140页 |
·泄泻护理与饮食调养 | 第140-145页 |
·常规护理和饮食调养 | 第140-141页 |
·辨证施护 | 第141-142页 |
·辨证施膳 | 第142-145页 |
结语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