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铅锌资源现状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7页 |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全球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第19-39页 |
·密西西比型(MVT)矿床特征 | 第19页 |
·MVT矿床分布 | 第19-20页 |
·区域成矿背景 | 第20-22页 |
·矿区规模和多样性 | 第22-24页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4-28页 |
·围岩 | 第24页 |
·控矿因素 | 第24-26页 |
·矿体形态 | 第26页 |
·矿物组合特征 | 第26页 |
·矿石组构 | 第26-27页 |
·围岩蚀变 | 第27-28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32页 |
·成矿流体 | 第28页 |
·成矿物质 | 第28-30页 |
·有机质与成矿 | 第30-31页 |
·蒸发岩与成矿 | 第31页 |
·成矿时代 | 第31-32页 |
·成矿模型 | 第32-34页 |
·流体运移模式 | 第32-33页 |
·金属沉淀机制 | 第33-34页 |
·找矿标志 | 第34-38页 |
·构造标志 | 第35-36页 |
·角砾岩标志 | 第36页 |
·地层标志 | 第36页 |
·有机质标志 | 第36页 |
·物探标志 | 第36页 |
·化探标志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区域构造背景及矿床分布 | 第39-50页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39-40页 |
·地层 | 第40-41页 |
·基底地层 | 第40页 |
·沉积盖层 | 第40-41页 |
·构造 | 第41-43页 |
·康定-奕良-水城断裂 | 第41页 |
·安宁河-绿汁江断裂 | 第41-42页 |
·弥勒-师宗-水城断裂 | 第42页 |
·小江断裂带 | 第42-43页 |
·岩浆岩 | 第43页 |
·区域地质演化 | 第43-48页 |
·基底形成(~800Ma) | 第44页 |
·新元古代夭陆裂解(800~543Ma) | 第44页 |
·寒武纪至石炭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展(543~295Ma) | 第44-46页 |
·二叠纪至早三叠世攀西陆内裂谷演化(295~241Ma) | 第46页 |
·三叠纪故特提斯洋闭合(241~205Ma) | 第46-47页 |
·晚三叠世—白垩纪陆相盆地发育期(227~65Ma) | 第47页 |
·古近纪—第四纪现代地质构造地貌形成(65~2.6Ma) | 第47-48页 |
·第四纪(2.6~0Ma)阶地形成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川滇黔地区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 第50-74页 |
·中国MVT矿床分布 | 第50页 |
·川滇黔地区MVT矿床地质特征 | 第50-70页 |
·地层特征 | 第50-54页 |
·构造特征 | 第54-55页 |
·矿床品位吨位特征 | 第55-56页 |
·矿体特征 | 第56-62页 |
·矿石矿物 | 第62-64页 |
·矿石构造 | 第64-65页 |
·矿石结构 | 第65-66页 |
·围岩蚀变 | 第66-68页 |
·矿物共生组合及世代关系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4页 |
第五章 区域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74-92页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74-75页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75-80页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80-90页 |
·铅同位素 | 第80-84页 |
·硫同位素 | 第84-85页 |
·氢氧同位素 | 第85-88页 |
·碳氧同位素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有机质与成矿作用 | 第92-116页 |
·有机质与成矿的研究现状 | 第92-94页 |
·有机质组成、结构 | 第94-98页 |
·沥青的广泛发育 | 第94-95页 |
·有机包裹体的发育 | 第95页 |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95-96页 |
·有机包裹体气相组分 | 第96-98页 |
·讨论 | 第98-101页 |
·沥青特征对比 | 第98-99页 |
·有机包裹体分析 | 第99-101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与成矿 | 第101-115页 |
·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 第101-102页 |
·样品来源 | 第102页 |
·分析流程和仪器条件 | 第102页 |
·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分 | 第102-103页 |
·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103-108页 |
·有机质成熟度 | 第108-110页 |
·有机质来源 | 第110-113页 |
·有机质演化条件 | 第113-115页 |
·有机质与成矿的关系 | 第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116-133页 |
·区域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116-118页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116页 |
·温度盐度 | 第116页 |
·流体包裹体组分特征 | 第116-118页 |
·典型矿床研究——以赤普铅锌矿床为例 | 第118-127页 |
·矿物共生组合及成矿阶段划分 | 第118-120页 |
·取样位置和研究方法 | 第120页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120-122页 |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122-126页 |
·流体包裹体组分 | 第126-127页 |
·讨论 | 第127-132页 |
·矿化和硅化的关系 | 第127-129页 |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第129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29-130页 |
·成矿流体变化 | 第130-131页 |
·成矿机制 | 第131-132页 |
·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八章 成矿时代 | 第133-144页 |
·研究现状 | 第133-134页 |
·闪锌矿Rb-Sr法定年 | 第134-135页 |
·测试方法及结果 | 第135-138页 |
·采样位置 | 第135页 |
·方法流程 | 第135页 |
·测试结果 | 第135-138页 |
·讨论 | 第138-141页 |
·年龄可靠性 | 第138-139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39-140页 |
·闪锌矿形态研究 | 第140页 |
·地质意义 | 第140-141页 |
·小结 | 第141-144页 |
第九章 成矿模型 | 第144-159页 |
·川滇黔地区铅锌矿床与MVT矿床对比 | 第144-152页 |
·共同特征 | 第144-148页 |
·不同特征 | 第148-152页 |
·铅锌矿床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关系 | 第152-154页 |
·成矿模型 | 第154-158页 |
·以往矿床成因认识 | 第154页 |
·成矿要素 | 第154-156页 |
·矿床模型 | 第156-158页 |
·小结 | 第158-159页 |
结论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3页 |
附录 | 第173-176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