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77页 |
§1.1 光的散射与拉曼光谱 | 第18-22页 |
§1.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22-36页 |
§1.2.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特点和应用 | 第22-24页 |
§1.2.2 SERS基底的制备方法 | 第24-28页 |
§1.2.3 SERS增强机理 | 第28-36页 |
§1.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理论和应用 | 第36-49页 |
§1.3.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理论 | 第37-40页 |
§1.3.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P&1SPR)应用 | 第40-49页 |
§1.4 表面增强共振拉曼(SERRS)的特点和应用 | 第49-51页 |
§1.5 紫外光激发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UV-SERS) | 第51-55页 |
§1.5.1 紫外光激发的优势和应用 | 第51-53页 |
§1.5.2 UV-SERS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53-55页 |
§1.6 本论文工作的目的和设想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7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77-102页 |
§2.1 仪器和装置 | 第77-90页 |
§2.1.1 拉曼谱仪 | 第77-84页 |
§2.1.2 电解池 | 第84-85页 |
§2.1.3 光学性质表征仪器 | 第85-88页 |
§2.1.4 形貌表征仪器 | 第88-89页 |
§2.1.5 电化学仪器 | 第89-90页 |
§2.1.6 纳米粒子合成装置和仪器 | 第90页 |
§2.2 镜头的选择和相关知识 | 第90-100页 |
§2.2.1 镜头的分类 | 第90-91页 |
§2.2.2 镜头参数的识别 | 第91-97页 |
§2.2.3 镜头收集效率的计算方法 | 第97-99页 |
§2.2.4 选择镜头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99-100页 |
§2.3 SERS基底的制备方法 | 第100页 |
§2.4 试剂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2页 |
第三章 铂、钴、镍粗糙电极和纳米粒子的UV-SERS研究 | 第102-120页 |
前言 | 第102-103页 |
§3.1 铂、钴、镍粗糙电极的制备和UV-SERS研究 | 第103-106页 |
§3.1.1 电化学氧化还原循环法(ORC)制备铂、钴、镍粗糙电极 | 第103-105页 |
§3.1.2 铂、钴、镍粗糙电极的UV-SERS研究 | 第105-106页 |
§3.2 铂纳米粒子的合成和UV-SERS研究 | 第106-111页 |
§3.2.1 铂纳米粒子的合成和组装 | 第106-108页 |
§3.2.2 不同铂纳米粒子的UV-SERS研究 | 第108-111页 |
§3.3 质子化腺嘌呤吸附在铂纳米立方体的UV-SERS研究 | 第111-113页 |
§3.4 光学元件性能对UV-SERS信号强度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第四章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UV-SERS研究 | 第120-143页 |
前言 | 第120-121页 |
§4.1 Au@Pt和Au@Pd核壳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 | 第121-124页 |
§4.1.1 Au@Pt核壳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 | 第121-123页 |
§4.1.2 Au@Pd核壳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 | 第123-124页 |
§4.2 腺嘌呤在Au@Pt核壳纳米粒子的UV-SERS | 第124-127页 |
§4.3 腺嘌呤在Au@Pd核壳纳米粒子的UV-SERS | 第127-129页 |
§4.4 激发光波长对核壳纳米粒子增强效应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4.5 Au@Co核壳纳米粒子的UV-SERS | 第131-133页 |
§4.6 UV-SERS增强因子计算 | 第133-140页 |
§4.6.1 纳米粒子组装层数对增强效应和粗糙度的影响 | 第134-137页 |
§4.6.2 共焦系统折合深度计算 | 第137-139页 |
§4.6.3 增强因子计算 | 第13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3页 |
第五章 钯和铂有序纳米碗的制备和UV-SERS研究 | 第143-177页 |
前言 | 第143-144页 |
§5.1 钯和铂有序纳米碗的制备和表征 | 第144-160页 |
§5.1.1 聚苯乙烯球的组装 | 第144-147页 |
§5.1.2 在模板中沉积钯和铂纳米碗 | 第147-153页 |
§5.1.3 钯和铂有序纳米碗的SEM表征 | 第153-160页 |
§5.2 钯和铂有序纳米碗的UV-SERS研究 | 第160-167页 |
§5.2.1 钯有序纳米碗的UV-SERS研究 | 第160-165页 |
§5.2.2 铂有序纳米碗的UV-SERS研究 | 第165-167页 |
§5.3 钯和铂有序纳米碗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研究 | 第167-172页 |
§5.3.1 金属纳米碗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研究进展 | 第167-169页 |
§5.3.2 钯和铂纳米碗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研究 | 第169-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77页 |
第六章 腺嘌呤/过渡金属体系的电荷转移(CT)增强机理研究 | 第177-199页 |
前言 | 第177-179页 |
§6.1 腺嘌呤/铑体系的CT增强机理研究 | 第179-191页 |
§6.1.1 溶液pH1时腺嘌呤/铑体系的CT增强机理研究 | 第179-182页 |
§6.1.2 溶液pH2.83时腺嘌呤/铑体系的CT增强机理研究 | 第182-187页 |
§6.1.3 质子化腺嘌呤在紫外区的共振增强机理研究 | 第187-191页 |
§6.2 腺嘌呤/Au@Pd纳米粒子体系的CT增强机理研究 | 第191-195页 |
§6.2.1 溶液pH1时腺嘌呤/Au@Pd的CT增强机理研究 | 第191-192页 |
§6.2.2 溶液pH2.83时腺嘌呤/Au@Pd的CT增强机理研究 | 第192-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199页 |
第七章 DHA碱基间的氢键检测和吡嗪吸附取向的SERS研究 | 第199-231页 |
§7.1 质子化DNA碱基与ClO_4~-的共吸附行为及氢键检测研究 | 第199-210页 |
§7.1.1 pH值对共吸附的影响 | 第200-204页 |
§7.1.2 电位对共吸附的影响 | 第204-205页 |
§7.1.3 质子化碱基间氢键的检测 | 第205-210页 |
§7.2 吡嗪在铑电极上的吸附取向研究 | 第210-223页 |
§7.2.1 电位的影响 | 第212-218页 |
§7.2.2 浓度的影响 | 第218-220页 |
§7.2.3 铑电极表面吸附物质的影响及吸附构型的确立 | 第220-22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223-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3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231-232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232-234页 |
致谢 | 第234-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