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微囊藻毒素(MCs)简介 | 第13-21页 |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 第13-14页 |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 第14-16页 |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及性质 | 第16-18页 |
·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 第18-19页 |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和危害 | 第19-20页 |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机理 | 第20页 |
·微囊藻毒素在我国地面水的分布 | 第20-21页 |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生物分析法 | 第21页 |
·化学分析法 | 第21页 |
·免疫学检测法 | 第21-22页 |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控制及去除方法 | 第22-25页 |
·控制水源水体富营养化 | 第22页 |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技术 | 第22-25页 |
·国内外同类研究开发概况 | 第25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山仔水库的环境概况及水质状况 | 第28-36页 |
·山仔水库环境概况 | 第28-30页 |
·流域自然环境 | 第28-29页 |
·地质地貌 | 第29页 |
·气象气候 | 第29页 |
·土壤 | 第29页 |
·植被 | 第29-30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31页 |
·山仔水库水质状况 | 第31-34页 |
·山仔水库建库以来水质状况 | 第31-32页 |
·山仔水库水生生态环境状况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及前处理条件优化实验 | 第36-44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仪器 | 第37页 |
·试剂 | 第37页 |
·标准储备液配制 | 第37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37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优化 | 第37-40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7-39页 |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回归方程 | 第39-40页 |
·方法的精密度和检出限 | 第40页 |
·前处理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 第40-42页 |
·洗脱液的选择 | 第40-41页 |
·淋洗液的选择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污染水平特征分析 | 第44-64页 |
·前言 | 第44页 |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采样点的分布 | 第45页 |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5页 |
·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及检测方法 | 第45-46页 |
·山仔水库微囊藻毒素含量水平分析 | 第46-50页 |
·水中微囊藻毒素即胞外微囊藻毒素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总微囊藻毒素检测结果 | 第47-50页 |
·2007年山仔水库水质指标的全年变化分析 | 第50-55页 |
·水温的年度变化 | 第50页 |
·水体透明度的变化 | 第50-51页 |
·总氮的变化 | 第51-52页 |
·总磷的变化 | 第52-53页 |
·各采样点TN/TP比值的变化 | 第53-54页 |
·各采样点叶绿素a的变化 | 第54-55页 |
·微囊藻毒素与水质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55-58页 |
·相关分析 | 第55页 |
·偏相关分析 | 第55-58页 |
·各水质参数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58-61页 |
·小结 | 第61-64页 |
第5章 饮用水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与水质安全问题讨论 | 第64-74页 |
·前言 | 第64页 |
·2007年山仔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 第64-71页 |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 第64-66页 |
·熵权法确定权重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 第66-69页 |
·评分法 | 第69-70页 |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微囊藻毒素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分析 | 第71-72页 |
·水质安全问题讨论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4-7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6页 |
·不足之处 | 第76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