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概述 | 第12-24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2-17页 |
·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 | 第13-14页 |
·行业协会、商会 | 第14页 |
·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中介组织 | 第14-15页 |
·行业协会的概念与分类 | 第15-17页 |
·行业协会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17-22页 |
·行业协会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7-21页 |
·国内行业协会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决策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 | 第24-36页 |
·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决策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法律法规的制度化通道——组合主义模型 | 第24-27页 |
·彼此渗透的影响通道——国家在社会中 | 第27-29页 |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决策的现实需要 | 第29-36页 |
·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29-30页 |
·有限政府的有限理性 | 第30-31页 |
·政府决策模式的渐趋优化 | 第31-33页 |
·全球化公共治理时代的来临 | 第33-34页 |
·公民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 第34-36页 |
3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决策的外在条件与内驱动力 | 第36-45页 |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决策的外在条件 | 第36-39页 |
·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与让渡 | 第36-37页 |
·政府决策的社会化与外部化 | 第37-38页 |
·"公序"与"私序"关系的调整与互补 | 第38-39页 |
·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制度性约束 | 第39页 |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决策的内驱动力 | 第39-45页 |
·行业协会的社会使命 | 第40-41页 |
·行业协会的集体行动逻辑 | 第41-43页 |
·行业协会的合成互补效应 | 第43-45页 |
4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政府政策的实践途径与现实困境 | 第45-56页 |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决策的实践途径 | 第45-51页 |
·直接参与 | 第45-47页 |
·间接参与 | 第47-50页 |
·开启政策之窗 | 第50-51页 |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决策的现实困境 | 第51-56页 |
·转型过程中路径依赖形成的体制弊病 | 第52-54页 |
·行业协会自身参与能力的缺乏 | 第54-56页 |
5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决策的实证分析 | 第56-62页 |
·自下而上型行业协会政策参与——乐清市电气行业协会 | 第56-57页 |
·合作型行业协会政策参与——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 | 第57-58页 |
·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政策参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 第58-59页 |
·简要总结 | 第59-62页 |
6 我国行业协会参与政府决策的优化策略 | 第62-72页 |
·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让渡 | 第62-64页 |
·政府职能的回归 | 第62-63页 |
·政府对行业协会的主导转为支持与鼓励 | 第63-64页 |
·通过法律手段为行业协会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 第64页 |
·行业协会社会职能的重新定位与创新 | 第64-68页 |
·行业协会社会职能的重新定位 | 第64-66页 |
·行业协会社会职能创新 | 第66-68页 |
·行业协会内部治理模式的更新与完善 | 第68-72页 |
·加强行业协会自身规范管理 | 第68页 |
·完善自治框架 | 第68-70页 |
·建立智库储备 | 第70页 |
·完善信息搜集和利用能力 | 第70-71页 |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