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美国审查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的相关理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美国审查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的相关概念 | 第13-17页 |
一、企业合并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美国审查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的含义 | 第14-15页 |
三、企业合并的类型及美国审查不同类型企业合并的态度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美国两大经济学派的竞争理论及其对审查企业合并立法的影响 | 第17-20页 |
一、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竞争理论 | 第17-18页 |
二、芝加哥学派的行为主义竞争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美国有关审查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的制度 | 第20-41页 |
第一节 美国涉及审查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的实体法及其立法思想的转变 | 第20-23页 |
一、美国国会颁布的两部重要反垄断法——《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 | 第21页 |
二、美国司法部与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布的五部《合并指南》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审查企业合并的原则性标准 | 第23-25页 |
一、美国早期审查企业合并的原则性标准——“限制贸易或商业以及意图实现垄断”标准 | 第23-24页 |
二、美国审查企业合并的原则性标准——“实质性减少竞争”标准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审查企业合并的必经步骤——“相关市场界定” | 第25-29页 |
一、相关市场的概念 | 第26页 |
二、相关市场的三个向度 | 第26-27页 |
三、美国反垄断法中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规定 | 第27-29页 |
第四节 审查合并违法性的两个基本原则——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 | 第29-31页 |
一、本身违法原则 | 第29-30页 |
二、合理原则 | 第30-31页 |
第五节 审查企业合并对市场集中度影响的标准 | 第31-35页 |
一、市场集中率 | 第32-33页 |
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 第33-34页 |
三、市场进入障碍 | 第34-35页 |
四、市场份额 | 第35页 |
第六节 审查企业合并的反垄断分析框架——五步分析法 | 第35-37页 |
第七节 企业合并的豁免理由 | 第37-41页 |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率 | 第38-39页 |
二、改善竞争条件 | 第39页 |
三、提高国际竞争力 | 第39-40页 |
四、破产豁免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美国有关审查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的制度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 第41-55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审查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制度 | 第41-46页 |
一、《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 | 第42-43页 |
二、《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 | 第43-44页 |
三、《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 | 第44-46页 |
第二节 评析《反垄断法》第四章关于审查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的规定 | 第46-55页 |
一、《反垄断法》适用于中国市场上发生的所有企业合并 | 第47页 |
二、我国政府对企业合并持鼓励和支持态度 | 第47-48页 |
三、我国审查企业合并的原则性标准 | 第48-50页 |
四、我国《反垄断法》对如何界定相关市场未作细致规定 | 第50-51页 |
五、审查企业合并的实质性考虑要素规定得很全面,但是可操作性不强 | 第51-53页 |
六、企业合并豁免的理由过于抽象简单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