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自组装层状多层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12-17页 |
·自组装层状多层膜的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层状自组装膜的表征技术 | 第14-17页 |
·层-层自组装法固载 DNA 分子 | 第17-18页 |
·层-层自组装 DNA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 DNA 损伤 | 第18-21页 |
·DNA 损伤的主要类型 | 第18页 |
·DNA 损伤的检测 | 第18-20页 |
·层-层自组装 DNA 电化学传感器在 DNA 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DNA 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 | 第21-22页 |
·降低背景信号 | 第21-22页 |
·放大响应信号 | 第22页 |
·嵌入剂作为信号指示剂的优势 | 第22-23页 |
·层-层自组装 DNA 电化学传感器的优点 | 第23页 |
·课题的立论思想 | 第23-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1页 |
第二章 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表征dsDNA层层自组装膜 | 第31-40页 |
·引言 | 第31页 |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试剂 | 第31-32页 |
·仪器 | 第32页 |
·DNA 自组装多层膜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3-36页 |
·裸玻碳电极上Fe(CN)63?/4?的电化学阻抗行为 | 第33页 |
·Fe(CN)_6~(3-/4-)在多层自组装膜修饰电极上的阻抗行为 | 第33-35页 |
·电荷传递电阻(Rct)和双电层电容(Cdl)与膜层数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电极表面的覆盖度(θ)与膜层数之间的关系 | 第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基于dsDNA 层层组装和阿霉素作为电活性指示剂来检测环氧苯乙烯对天然DNA的损伤 | 第40-57页 |
·引言 | 第40-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试剂 | 第42页 |
·仪器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实验过程 | 第43-4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4-52页 |
·最适宜膜层的选择 | 第44-45页 |
·阿霉素在{dsDNA/PEI}2 膜中的吸入与释放 | 第45-47页 |
·检测环氧苯乙烯(SO)对天然DNA损伤 | 第47-52页 |
·差示脉冲法检测 | 第47-49页 |
·SECM 检测法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第四章 利用dsDNA 层层组装和亚甲基蓝作为电活性指示剂来检测环氧苯乙烯对天然DNA的损伤 | 第57-71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试剂 | 第58页 |
·仪器 | 第58-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页 |
·实验过程 | 第59-6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0-68页 |
·最适宜膜层的选择 | 第60-61页 |
·亚甲基蓝在{dsDNA/PEI}_2 膜中的吸入与释放 | 第61-63页 |
·检测环氧苯乙烯(SO)对天然DNA损伤 | 第63-68页 |
·差示脉冲法检测 | 第63-65页 |
·SECM 检测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利用dsDNA 层层膜来检测芬顿试剂对天然 DNA 的损伤 | 第71-82页 |
·引言 | 第71-73页 |
·实验部分 | 第73-74页 |
·试剂 | 第73页 |
·仪器 | 第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4-78页 |
·槲皮素在{dsDNA/PEI}2 膜中的吸入与释放 | 第74-76页 |
·检测芬顿试剂(Fenton’s reagent)对天然DNA 损伤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
在读硕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