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页 |
二、有关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
三、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农民的法律内涵与农民协会的基本特征 | 第10-14页 |
一、农民的范畴与宪法地位 | 第10-13页 |
(一) 农民概念的范畴 | 第10-11页 |
(二) 农民的宪法地位与权利 | 第11-13页 |
二、农民协会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外农民协会的发展进程与历史意义 | 第14-30页 |
一、我国历史上的农会组织 | 第14-17页 |
(一) 清朝末年的农会组织 | 第14-15页 |
(二) 大革命时期的农会组织 | 第15-16页 |
(三) 国民政府统治地区的农会组织 | 第16页 |
(四) 解放初期的农会组织 | 第16-17页 |
二、我国当代的农会组织 | 第17-26页 |
(一) 专业合作经济型社团组织 | 第18-19页 |
(二) 社区生活及社会保障型社团组织 | 第19-20页 |
(三) 文化艺术型社团组织 | 第20页 |
(四) 纯粹维权型社团组织 | 第20-22页 |
(五) 综合型社团组织 | 第22-24页 |
(六) 我国当代农民协会所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三、境外的农会组织 | 第26-30页 |
(一) 欧洲的农会组织 | 第26-28页 |
(二) 美国的农会组织 | 第28页 |
(三) 日本的农会组织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农民协会存在的法理基础 | 第30-40页 |
一、成立农民协会是农民的结社自由 | 第30-32页 |
(一) 农民结社自由的宪政意义 | 第30-31页 |
(二) 农民结社自由的具体内容 | 第31-32页 |
(三) 农民结社自由的法律保障和规制 | 第32页 |
二、成立农民协会利于保障农民的民主宪政权利 | 第32-35页 |
(一) 利于实现农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平等 | 第32-33页 |
(二) 利于形成农民的利益表达权 | 第33页 |
(三) 利于扩大农民的参政议政权 | 第33-34页 |
(四) 利于保障农民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权利 | 第34-35页 |
(五) 利于增强村民的自治权 | 第35页 |
三、成立农民协会利于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 | 第35-37页 |
(一) 利于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 第35-36页 |
(二) 利于维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 第36页 |
(三) 利于维护农民的平等交易权 | 第36页 |
(四) 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和拒绝不当罚款、摊派权 | 第36-37页 |
(五) 利于维护我国农民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 第37页 |
四、成立农民协会利于保障农民的社会权益 | 第37-40页 |
(一) 农民需要平等的劳动就业权 | 第37-38页 |
(二) 农民需要平等的受教育权 | 第38页 |
(三) 农民需要平等的社会保障权 | 第38-39页 |
(四) 成立农民协会利于保障农民的社会权益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重建农民协会、保障农民法律权益的可行性 | 第40-47页 |
一、重建农民协会顺应国家政治发展方向 | 第40页 |
二、农民协会和村委会并行不悖 | 第40-43页 |
(一) 农民协会与村民委员会在角色定位方面的比较 | 第41页 |
(二) 农民协会与村民委员会在功能定位方面的比较 | 第41-42页 |
(三) 农民协会在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方面之优势 | 第42-43页 |
三、我国建立农民协会的可行性方案 | 第43-47页 |
(一) 我国建立农民协会的有利条件 | 第43-44页 |
(二) 我国建立农民协会的不利条件 | 第44页 |
(三) 具体建议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