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资产评估国际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的总结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2 专利权主体、客体认定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14-27页 |
| ·专利权主体认定的国际比较 | 第14-20页 |
| ·先申请人或先发明人 | 第16-17页 |
| ·发明人或设计人 | 第17-18页 |
| ·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人 | 第18-20页 |
| ·外国人 | 第20页 |
| ·专利权客体认定的国际比较 | 第20-25页 |
| ·专利权客体含义的国际比较 | 第22-23页 |
| ·专利权授权条件的比较 | 第23-25页 |
| ·专利技术时效的比较 | 第25页 |
| ·小结 | 第25-27页 |
| 3 专利资产评估目的的国际比较 | 第27-33页 |
| ·美国专利评估目的 | 第27-30页 |
| ·美国无形资产评估的特殊目的 | 第27-28页 |
| ·美国无形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 | 第28-30页 |
| ·瑞典专利评估目的 | 第30-31页 |
| ·中国台湾地区专利评估目的 | 第31页 |
| ·中国专利评估目的 | 第31-32页 |
| ·中国资产评估目的 | 第31-32页 |
| ·中国专利资产评估目的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4 专利资产评估方法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33-43页 |
| ·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 第33-34页 |
| ·成本法 | 第33-34页 |
| ·市场法 | 第34页 |
| ·收益法 | 第34页 |
| ·国际上常用的专利评估方法 | 第34-37页 |
| ·收益法 | 第35-36页 |
| ·实物期权法 | 第36-37页 |
| ·国际上对这些评估方法存在的争议 | 第37页 |
| ·国际知名的评估咨询机构的专利评估方法的比较 | 第37-41页 |
| ·普华永道 | 第37-38页 |
| ·毕马威 | 第38-39页 |
| ·安永 | 第39-40页 |
| ·德勤 | 第40-41页 |
| ·太平洋学会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5 专利资产评估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43-56页 |
| ·总体情况的比较 | 第43-47页 |
| ·框架结构的比较 | 第44-45页 |
| ·无形资产定义的比较 | 第45-46页 |
| ·与会计准则协调的比较 | 第46-47页 |
| ·基本要求的比较 | 第47-49页 |
| ·专业胜任能力的比较 | 第48-49页 |
| ·评估师执业责任的比较 | 第49页 |
| ·评估前应明确的事项的比较 | 第49-50页 |
| ·评估方法的比较 | 第50-52页 |
| ·评估方法应用规范的比较 | 第51-52页 |
| ·评估结论处理的比较 | 第52页 |
| ·评估披露的比较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6 专利资产评估的法律环境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56-67页 |
| ·专利出资立法规制的比较 | 第56-59页 |
| ·对专利出资限定的国际比较 | 第56-57页 |
| ·公司法对专利出资价值评估大致模式的规定的比较 | 第57-59页 |
| ·专利侵权行为与侵权责任的国际比较 | 第59-66页 |
| ·专利侵权行为的类型比较 | 第59-60页 |
| ·中外专利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比较研究 | 第60页 |
| ·侵犯专利权的法律责任的国际比较 | 第60-64页 |
|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的国际比较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
| 作者简历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