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4页 |
论文中出现的英文缩写的全称和中文含义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6页 |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5-17页 |
·变频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交流电机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6页 |
·电力和电子器件的发展 | 第16-17页 |
·数字化交流变频驱动系统关键技术 | 第17-25页 |
·交流异步电机低速性能改善技术研究 | 第18-20页 |
·逆变器非线性特性及其补偿技术 | 第20-21页 |
·优化 PWM 技术及实现 | 第21-22页 |
·随机 PWM 技术研究及实现 | 第22-24页 |
·电机端过电压的危害以及对策 | 第24-2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交流异步电机变频调速低速性能改善策略研究 | 第26-43页 |
·交流异步电机增强型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26-28页 |
·几个基本概念描述 | 第26-27页 |
·增强型开环控制的原理 | 第27-28页 |
·几种增强型控制方法比较 | 第28-31页 |
·基于转子磁通补偿的方法 | 第28-29页 |
·基于无速度传感的标量控制方法 | 第29-30页 |
·基于气隙功率的非线性补偿方法 | 第30-31页 |
·基于气隙功率的非线性补偿方法实现 | 第31-35页 |
·定子电阻压降的补偿 | 第31-33页 |
·转差频率的计算 | 第33-34页 |
·气隙功率的计算 | 第34-35页 |
·定子电阻补偿以及低通滤波器对系统的影响 | 第35-40页 |
·控制系统的闭环极点特征多项式的获取 | 第35-37页 |
·定子补偿电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滤波器参数对系统的影响 | 第39-40页 |
·系统仿真及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系统仿真结果 | 第40-41页 |
·系统的物理实验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逆变器非线性特性分析及补偿技术研究 | 第43-67页 |
·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开关特性方程 | 第43-46页 |
·逆变器输出的非线性特性分析 | 第46-49页 |
·死区效应的影响 | 第49-55页 |
·死区电压对基波电压的影响 | 第49-51页 |
·死区电压对谐波电压的影响 | 第51-52页 |
·死区电压对电机电流的影响 | 第52-54页 |
·死区电压对输出力矩的影响 | 第54-55页 |
·非线性电压补偿方法 | 第55-61页 |
·零电流夹断现象机理分析 | 第55-57页 |
·零电流夹断区间的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非线性电压补偿方法 | 第58-61页 |
·仿真和物理实验分析 | 第61-66页 |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物理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优化调制技术研究及其实现 | 第67-89页 |
·脉宽调制技术中几个主要指标 | 第67-68页 |
·连续调制策略 | 第68-72页 |
·不连续调制 PWM 方法 | 第72-77页 |
·不连续最大值 PWM 方法(DPWMMAX) | 第73页 |
·不连续最小值 PWM 方法(DPWMMIN) | 第73-74页 |
·DPWM0 方法 | 第74页 |
·DPWM2 方法 | 第74-75页 |
·DPWM1 方法 | 第75页 |
·DPWM3 方法 | 第75-76页 |
·通用不连续 PWM 方法(GDPWM) | 第76-77页 |
·波形质量分析 | 第77-79页 |
·过调制下各种调制策略的增益特性 | 第79-83页 |
·SPWM 的增益特性 | 第80页 |
·SVPWM 的增益特性 | 第80-81页 |
·DPWM1 的增益特性 | 第81-82页 |
·电压增益因子的比较 | 第82-83页 |
·各种调制方法下的开关损耗 | 第83-85页 |
·优化的不连续 PWM 方法的实现 | 第85-86页 |
·仿真试验分析 | 第86-88页 |
·低调制比下的电流谐波分析 | 第86-87页 |
·高调制比下的电流谐波分析 | 第87页 |
·过调制下的电流以及相电压分析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随机 PWM 技术研究及其实现 | 第89-107页 |
·随机调制的理论基础 | 第89-93页 |
·随机开关函数 | 第89-91页 |
·随机 PWM 调制的功率谱密度分析 | 第91-92页 |
·随机 PWM 的特点 | 第92页 |
·随机数的产生方法 | 第92-93页 |
·随机 PWM 的基本实现方法 | 第93-97页 |
·随机脉冲位置的 PWM 实现 | 第93-95页 |
·采样频率开关频率同步随机 PWM 的实现方法 | 第95-96页 |
·随机开关频率的 PWM 实现 | 第96-97页 |
·随机 PWM 方法的改进 | 第97-100页 |
·零矢量-变延时的双随机 PWM(DRPWM)的实现原理 | 第97-98页 |
·变延时时间和开关周期的确定原则 | 第98-99页 |
·零矢量随机时间的确定原则 | 第99页 |
·改进的双随机 PWM 方法的特点 | 第99-100页 |
·仿真试验及分析 | 第100-105页 |
·低调制比下的仿真分析 | 第100-101页 |
·高调制比下的仿真分析 | 第101-102页 |
·采样频率随机的仿真分析 | 第102-104页 |
·直流母线电流的谐波频谱分析 | 第104-105页 |
·物理试验及分析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6 变频调速电机端子过电压机理及抑制技术研究 | 第107-128页 |
·波传播原理 | 第107-111页 |
·均匀无损传输导线上的波过程 | 第107-108页 |
·波的折射和反射 | 第108-109页 |
·PWM 脉冲波在电缆上的传输反射过程分析 | 第109-111页 |
·反射波振荡频率对电缆高频模型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高频下交流电机的等效模型分析 | 第113-115页 |
·普通的交流异步电机模型 | 第113页 |
·简化的交流异步电机高频模型 | 第113-114页 |
·交流异步电机的通用低频-高频模型 | 第114-115页 |
·两倍以上过电压的产生机理及其抑制技术 | 第115-118页 |
·两倍以上过电压的产生机理 | 第115-117页 |
·两倍以上过电压脉冲的抑制方法 | 第117-118页 |
·滤波器电路拓扑结构及设计方法研究 | 第118-122页 |
·滤波器的电路拓扑分类 | 第118-119页 |
·一阶 RC 滤波网络参数设计 | 第119-120页 |
·二阶 RLC 滤波器网络参数设计 | 第120-122页 |
·仿真研究 | 第122-127页 |
·仿真平台的建立 | 第122页 |
·过电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2-124页 |
·滤波器参数仿真研究 | 第124-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全文总结 | 第128-129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9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2-143页 |
附录2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关系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