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9页 |
第一章 公共领域的理论阐释及其法治意义 | 第9-20页 |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理论阐释 | 第9-16页 |
一、公共领域的理论纷争 | 第9-12页 |
二、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 | 第12-15页 |
三、公共领域的主要功能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公共领域的法治意义 | 第16-20页 |
一、促进社会认同和整合秩序 | 第17-18页 |
二、奠定公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 第18页 |
三、促进对国家活动的民主监督和控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历史发展与西方法治发展变革 | 第20-37页 |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孕育与西方法律观念的衍生 | 第20-22页 |
一、古希腊公共领域与城邦整体主义法律观 | 第20-21页 |
二、古罗马公共领域与私法观念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代表型公共领域与中世纪多元权力中的法律之治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起与西方法律至上观的形成 | 第23-28页 |
一、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起 | 第24-26页 |
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起与形式法治合法性的生成 | 第26-28页 |
第四节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与西方法治的嬗变 | 第28-31页 |
一、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第28-29页 |
二、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与实质法治合理性建立 | 第29-31页 |
第五节 公共领域的重建与西方法治的反思与超越 | 第31-37页 |
一、全球化时代的公共领域走向 | 第31-35页 |
二、公共领域对交往理性法律观的支撑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公共领域的缺失及其后果 | 第37-45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公共领域缺失的主要原因 | 第37-40页 |
一、政治上的中央集权体制,消解了公共领域的社会基础 | 第37-38页 |
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限制了公共空间的形成 | 第38-39页 |
三、文化上的落后、封闭、保守状态,遏制了公共领域的现实发展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共领域缺失的后果 | 第40-45页 |
一、导致“义务本位”法律价值观的形成 | 第41页 |
二、公民参与和交往网络的等级性、依附性、封闭性 | 第41-42页 |
三、导致无契约的法律价值观 | 第42-43页 |
四、导致公正、平等、自由等法律价值观的遮蔽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法治秩序建立 | 第45-55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历史与现状 | 第45-50页 |
一、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有无之争” | 第45-47页 |
二、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现实表现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培育成熟的公共领域,促进和谐法治秩序 | 第50-55页 |
一、推动多元兼容的公共理性法律精神的确立 | 第50-52页 |
二、促进自由自主活动的多元诉求 | 第52-53页 |
三、强化权力制约,增进民主参与、监督和制约 | 第53-54页 |
四、保护多元权利的实现,建立新型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机制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