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气体燃料内燃机论文--设计、计算论文

H12V190ZLT型高增压、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的设计开发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符号说明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开发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开发背景第13页
     ·课题意义第13-14页
   ·天然气发动机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4-20页
     ·燃烧系统发展第15-18页
     ·部分国内外机型对比第18-20页
   ·开发技术基础第20-24页
     ·12V190ZDT-2型天然气发动机第20-21页
     ·G12V190Z_LT型天然气发动机第21-23页
     ·G12V190Z_LDT型天然气发动机第23-24页
   ·开发目标和过程第24-26页
     ·开发目标第24-25页
     ·开发过程第25-26页
第二章 热力学模拟计算第26-43页
   ·概述第26-27页
   ·模型单元第27-33页
     ·气缸第27-30页
     ·涡轮增压器第30-31页
     ·中冷器第31-32页
     ·进(排)气管第32-33页
   ·仿真计算模型及计算结果第33-43页
     ·仿真计算模型第33-36页
     ·仿真计算结果第36-43页
第三章 关键技术及布置设计第43-63页
   ·燃烧系统第43-51页
     ·稀薄燃烧第43-45页
     ·预燃室火花塞第45-49页
     ·增强缸内涡流第49-50页
     ·提高几何压缩比第50-51页
   ·Miller循环第51-54页
   ·高压比高效增压器第54-56页
   ·控制系统第56-58页
   ·布置设计第58-63页
     ·增压器和中冷器第59页
     ·进气系统第59-60页
     ·排气系统第60页
     ·气缸盖第60-61页
     ·活塞第61-62页
     ·防爆装置第62-63页
第四章 试验数据和结果第63-81页
   ·空燃比运行线第64-65页
   ·点火提前角调整试验第65-69页
   ·爆振检测功能的实现第69-73页
     ·爆振燃烧第70页
     ·准备工作第70-71页
     ·爆振检测第71页
     ·爆振控制第71-73页
   ·爆振和失火极限测量第73-76页
   ·负荷特性第76-79页
   ·混合气温度变化第79-8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9页
   ·结论第81-82页
   ·展望第82-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致谢第92-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3-9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合硫酸铁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下一篇:两相流管式膜错流微滤的模型建立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