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栅线法形貌测量中相位恢复和相位展开算法研究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光学三维形貌测量方法概述 | 第13-18页 |
| ·被动式测量 | 第14-15页 |
| ·主动式测量 | 第15-18页 |
| ·投影栅线相位轮廓术的研究热点 | 第18-19页 |
| ·实时三维测量 | 第18页 |
| ·阴影问题 | 第18页 |
| ·投影方式 | 第18-19页 |
| ·相位展开 | 第19页 |
| ·测量系统的标定与优化设计 | 第19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投影栅相位法测量原理及方法 | 第21-34页 |
| ·投影栅相位轮廓术测量原理 | 第21-23页 |
| ·几种常用投影栅相位法 | 第23-28页 |
| ·傅里叶变换轮廓法(FTP) | 第23-27页 |
| ·相移法 | 第27-28页 |
| ·空间相位检测法 | 第28页 |
| ·余弦函数变换法 | 第28页 |
| ·投影栅相位轮廓术的结构光照明方法 | 第28-31页 |
| ·干涉型结构光场 | 第29页 |
| ·白光投影的结构光照明 | 第29-30页 |
| ·数字光栅投影照明系统 | 第30-31页 |
| ·液晶LCD投影技术 | 第30-31页 |
| ·全数字DLP投影技术 | 第31页 |
| ·全自动数字投影系统组成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相位提取算法改进 | 第34-45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常用相位提取算法简介 | 第34-41页 |
| ·定步长相移算法 | 第34-35页 |
| ·等步长相移算法 | 第35-37页 |
| ·非定步长及单步长相移算法 | 第37-38页 |
| ·最小方差迭代算法 | 第38-41页 |
| ·相位提取算法改进—最小方差迭代算法改进 | 第41-44页 |
| ·逆向迭代相移量求取假设条件更改 | 第41页 |
| ·利用该算法求出调制度信息 | 第41-42页 |
| ·迭代时相移量误差分析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投影栅相位法中多种子点区域生长去包裹算法 | 第45-61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相位去包裹的基本原理简介 | 第45-49页 |
| ·几种常见的复杂相位场相位去包裹算法 | 第49-50页 |
| ·行列正反两次去包裹法 | 第49页 |
| ·时间相位展开法 | 第49-50页 |
| ·多种子点区域生长去包裹算法 | 第50-55页 |
| ·物体轮廓有效测量区域自动识别 | 第50-51页 |
| ·调制度分割原理 | 第51-52页 |
| ·调制度阈值自动求取算法 | 第52-53页 |
| ·多种点区域生长去包裹 | 第53-55页 |
| ·去包裹中的“拉线”问题 | 第55-59页 |
| ·“拉线”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56-57页 |
| ·本系统的解决方案 | 第57-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测量系统组成及实验结果 | 第61-73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硬件系统 | 第61-63页 |
| ·软件系统及主要功能 | 第63-64页 |
| ·实验结果 | 第64-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5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73页 |
| ·创新点 | 第73-74页 |
|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