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缘起 | 第15-17页 |
·现象:莫干山路50号艺术仓库(M50)的走访与思考 | 第15-16页 |
·思考:文化对城市再生的促进作用 | 第16页 |
·方法:城市催化剂理论的启示 | 第16-17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文章框架分析图 | 第25-26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催化视角下的城市研究 | 第26-61页 |
·城市催化剂理论 | 第26-31页 |
·城市催化剂理论的提出和内涵 | 第26-28页 |
·城市催化剂理论的特点 | 第28-29页 |
·城市催化剂理论的案例运用——密尔沃基的市区再生 | 第29-30页 |
·城市催化剂理论的其他应用与发展 | 第30-31页 |
·城市针灸理论 | 第31-36页 |
·城市针灸理论的提出和内涵 | 第31-32页 |
·城市针灸理论的特点 | 第32-33页 |
·城市针灸理论的案例运用——巴塞罗那的城市再生 | 第33-36页 |
·城市针灸理论的其它应用与发展 | 第36页 |
·城市催化式再生:城市再生的催化研究 | 第36-61页 |
·城市再生的内涵 | 第36-41页 |
·催化视角的引入 | 第41-45页 |
·催化视角引入的理论支持 | 第45-52页 |
·城市催化式再生的内涵、研究要点与结构体系 | 第52-55页 |
·相关理论辨析:城市催化剂、城市针灸、城市催化式再生理论 | 第55-61页 |
第3章 催化因子——文化是城市再生的引擎 | 第61-105页 |
·催化剂活性研究 | 第61-66页 |
·催化剂活性的内涵 | 第61页 |
·催化剂活性的社会学语境转换 | 第61-62页 |
·活性与活力的差异辨析 | 第62-63页 |
·城市研究的焦点转换——从活力到活性 | 第63-66页 |
·文化的内涵与层次 | 第66-70页 |
·文化内涵的中外界定 | 第66-68页 |
·文化的三层次理论 | 第68-70页 |
·文化是城市再生催化因子的必然选择 | 第70-105页 |
·系统整合与要素分解——文化因子的析出 | 第70-74页 |
·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国际历程 | 第74-79页 |
·未来——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国际趋势 | 第79-87页 |
·当下——国际城市的文化定位 | 第87-99页 |
·中国——跨时代城市建设的文化强音 | 第99-105页 |
第4章 催化模型——基于文化载体的模型建构 | 第105-140页 |
·载体和催化剂载体的内涵 | 第105-106页 |
·文化载体的类型 | 第106-115页 |
·文化通过载体发挥效能 | 第106页 |
·从文化三层次论到文化载体三层次论 | 第106-108页 |
·文化的"物"载体 | 第108-111页 |
·文化的"事"载体 | 第111-112页 |
·文化的"人"载体 | 第112-115页 |
·建构城市再生的催化模型 | 第115-120页 |
·模型与模型方法 | 第115-116页 |
·催化反应过程的分解 | 第116-117页 |
·城市催化式再生的模型建构 | 第117-120页 |
·三个模型的关系辨析 | 第120页 |
·城市催化式再生模型的国际案例阐释 | 第120-140页 |
·倒摄催化——伯明翰的创意产业园 | 第120-125页 |
·前摄催化——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 第125-131页 |
·整合催化——"欧洲文化之都"格拉斯哥 | 第131-140页 |
第5章 连锁反应——文化催化与城市整体再生 | 第140-196页 |
·文化催化的效应分析 | 第140-147页 |
·文化催化的连锁反应 | 第140-141页 |
·文化的评价与研究 | 第141-147页 |
·基于"物"载体的文化功能融入与城市环境再生 | 第147-164页 |
·文化重塑城市的物质空间 | 第147-149页 |
·分析逻辑——"点、线、面"的空间解读 | 第149-151页 |
·建筑设施:城市物质空间的"点"再生策略 | 第151-154页 |
·公共交通:城市物质空间的"线"再生策略 | 第154-158页 |
·公共空间:城市物质空间的"面"再生策略 | 第158-164页 |
·基于"事"载体的文化价值链联动与城市经济再生 | 第164-180页 |
·文化价值的二重性和文化资本化 | 第164-166页 |
·价值链与文化价值链的内涵 | 第166-169页 |
·分析逻辑——文化价值链联动下的城市经济响应 | 第169-170页 |
·文化的直接经济效应 | 第170-176页 |
·文化的间接经济效应 | 第176-180页 |
·基于"人"载体的文化参与与城市社会再生 | 第180-190页 |
·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共振 | 第180-181页 |
·分析逻辑——"理念与实践"的整合研究 | 第181-182页 |
·理念:基于人本主义的文化影响研究 | 第182-184页 |
·实践:基于文化参与建构城市的社会资本 | 第184-190页 |
·城市再生实践中的误区分析 | 第190-196页 |
·辩证视角下的误区分析 | 第190-191页 |
·目标错位 | 第191-193页 |
·实践错位 | 第193-196页 |
第6章 实证分析——上海市8个典型案例研究 | 第196-323页 |
·上海市的近代历程与典型案例筛选 | 第196-207页 |
·上海城市发展的近代历程简述 | 第196-199页 |
·"海派文化"的演变与时代特征 | 第199-201页 |
·案例筛选原则 | 第201-204页 |
·典型案例的初步分析 | 第204-207页 |
·文化催化的"VCE"分析矩阵——从建筑走向城市的实证判定 | 第207-209页 |
·"V"——维特鲁威(Vitruvius)的建筑三要素 | 第207页 |
·"C"——文化催化(Catalysis)的六要素分析 | 第207-208页 |
·"E"——城市再生效应(Effect)的综合评价 | 第208-209页 |
·上海外滩——现代城市空间下的符号展演 | 第209-225页 |
·文化脉络——外滩的历史变迁 | 第209-211页 |
·建筑再生——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前世今生 | 第211-214页 |
·文化催化的要素分析 | 第214-221页 |
·文化催化"VCE"解读——现代城市空间下的符号展演 | 第221-223页 |
·从外滩走向世界——奏响2010世博会的文化乐章 | 第223-225页 |
·多伦路步行街——时空转换的文化限度 | 第225-238页 |
·文化脉络——名人风采与城市记忆 | 第225-227页 |
·街区再生——从文化名人到商业步行街的开发 | 第227-228页 |
·文化催化的要素分析 | 第228-233页 |
·文化催化"VCE"解读——时空转换的文化限度 | 第233-235页 |
·多伦路与四川北路的贯通——融入商圈的文化助力 | 第235-238页 |
·松江新城——英伦风貌的移植 | 第238-249页 |
·文化定位——纯粹的新城新貌 | 第238-239页 |
·文化原型——英伦经典风貌的移植 | 第239-240页 |
·文化催化的要素分析 | 第240-245页 |
·文化催化"VCE"解读——外来文化的整体移植 | 第245-247页 |
·从泰晤士小镇到松江新城——特色风貌聚焦下的新城发展 | 第247-249页 |
·安亭新镇——德国风貌的移植 | 第249-263页 |
·文化定位——从国际汽车城到德国小镇 | 第249-250页 |
·文化模型——"K城"模式与包豪斯风格 | 第250-253页 |
·文化催化的要素分析 | 第253-259页 |
·文化催化"VCE"解读——外来文化的移植与折衷 | 第259-262页 |
·从魏玛原墅到安亭新镇——以建筑文化定义城市未来生活 | 第262-263页 |
·莫干山路50号——先锋文化与产业建筑的契合 | 第263-273页 |
·历史脉络——莫干山路50号的前世今生 | 第263-264页 |
·建筑再生——从工业区到艺术仓库的功能转换 | 第264-265页 |
·文化催化的要素分析 | 第265-269页 |
·文化催化"VCE"解读——先锋文化与产业建筑的契合 | 第269-271页 |
·从M50到苏州河畔仓库群——先锋文化激活的老工业区再生 | 第271-273页 |
·泰康路"田子坊"——创意产业与居住里弄的共生 | 第273-286页 |
·历史脉络——泰康路"田子坊"的变迁 | 第273-274页 |
·建筑再生——从里弄工厂到"田子坊"创意街区 | 第274-275页 |
·文化催化的要素分析 | 第275-280页 |
·文化催化"VCE"解读——创意产业与居住里弄的共生 | 第280-284页 |
·从田子坊到淮海社区——先锋文化激活的社区再生 | 第284-286页 |
·新福康里——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 第286-295页 |
·里弄旧貌 | 第286-287页 |
·新社区建造 | 第287页 |
·文化催化的要素分析 | 第287-290页 |
·文化催化"VCE"解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 第290-292页 |
·从新福康里到"静安模式"——在城市生活中建构形式的意义 | 第292-295页 |
·上海新天地——建筑表皮下的功能再生 | 第295-309页 |
·文化脉络——上海的里弄情结 | 第295-297页 |
·街区再生——融入文化的地产开发 | 第297-298页 |
·文化催化的要素分析 | 第298-304页 |
·文化催化"VCE"解读——建筑表皮下的功能再生 | 第304-307页 |
·从"新天地"到"大新天地"——文化催化下的版图重构 | 第307-309页 |
·综合比较与主要结论 | 第309-323页 |
·历史文化的催化 | 第311-312页 |
·外来文化的催化 | 第312-314页 |
·先锋文化的催化 | 第314-319页 |
·大众文化的催化 | 第319-323页 |
第7章 路径探索——建构文化催化的战略机制 | 第323-373页 |
·研究定位与战略层次 | 第323-327页 |
·路径探索的研究定位 | 第323-326页 |
·战略机制的三个层次:战略平台、规划管治、支持系统 | 第326-327页 |
·搭建文化催化的战略平台 | 第327-332页 |
·认知层次——确立城市再生的文化催化的愿景 | 第327-329页 |
·实践层次——建立文化载体的资源系统 | 第329-332页 |
·增强文化催化的规划管治 | 第332-342页 |
·能力建设的概念与历史演进 | 第333-334页 |
·能力建设的二位一体:领导力建设、多方合作 | 第334页 |
·"以行动为中心"的领导力建设 | 第334-337页 |
·推动文化催化的多方合作 | 第337-342页 |
·保障文化催化的系统支持 | 第342-373页 |
·资金支持 | 第342-360页 |
·政策法律支持 | 第360-367页 |
·技术支持 | 第367-37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73-377页 |
·新的视角:城市催化的理念引入 | 第373-374页 |
·新的体系:城市催化式再生的理论探索 | 第374页 |
·新的方法:文化的活性和载体的分离与整合 | 第374-375页 |
·新的实证:上海市文化催化典型案例的系统梳理 | 第375页 |
·新的机制:城市文化催化的战略机制 | 第375-376页 |
·新的方向:城市再生的文化催化研究向横纵拓展 | 第376-377页 |
致谢 | 第377-378页 |
参考文献 | 第378-390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