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1-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点第17-18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7页
        1.4.2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法第17页
        1.4.3 比较研究法第17页
        1.4.4 研究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第18-24页
    2.1 基本概念第18-19页
        2.1.1 制度第18页
        2.1.2 自信第18-19页
        2.1.3 制度自信第19页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19页
    2.2 相关理论第19-24页
        2.2.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19-20页
        2.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第20-21页
        2.2.3 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第21-24页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脉络第24-31页
    3.1 建国初期的过渡阶段第24页
    3.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阶段第24-27页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的曲折历程第24-25页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的最初成果第25-27页
    3.3 改革开放以来的形成发展阶段第27-31页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体框架的形成第27-28页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28-29页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第29-31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涵及基本依据第31-46页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提出和内涵第31-34页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涵第31-32页
        4.1.2 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逻辑关联第32-34页
    4.2 唯物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论基石第34-37页
        4.2.1 根植于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第34-36页
        4.2.2 根植于唯物史观人民群众的观点第36页
        4.2.3 根植于唯物史观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第36-37页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客观依据第37-39页
        4.3.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市场经济的有效配置第37-38页
        4.3.2 “以人民为中心”,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第38-39页
        4.3.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第39页
    4.4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本保障第39-41页
        4.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第39-40页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的主体权利第40-41页
    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第41-46页
        4.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第41-43页
        4.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第43-46页
第五章 制度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第46-52页
    5.1 坚定制度自信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第46-48页
        5.1.1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46-47页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47-48页
    5.2 坚定制度自信从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第48-52页
        5.2.1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48-49页
        5.2.2 应对国际社会的挑战与质疑第49-50页
        5.2.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制度保障第50-52页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第52-54页
    6.1 结语第52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52-54页
致谢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扩大经蝶入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研究
下一篇:目标成本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