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39页 |
带状疱疹西医研究概况 | 第13-28页 |
1 概述 | 第13页 |
2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3-14页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4-15页 |
4 特征 | 第15-16页 |
5 发病部位 | 第16页 |
6 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 | 第16-18页 |
7 治疗 | 第18-23页 |
8 小结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8页 |
带状疱疹中医研究概况 | 第28-39页 |
1 带状疱疹中医病名 | 第28页 |
2 病因病机 | 第28-29页 |
3 治疗 | 第29-36页 |
4 小结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第39-63页 |
前言 | 第3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9-40页 |
2 资料与方法 | 第40-45页 |
·一般资料 | 第40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40-41页 |
·纳入标准 | 第40页 |
·排除标准 | 第40页 |
·剔除标准 | 第40-41页 |
·方法 | 第41页 |
·随机分组 | 第41页 |
·治疗方法 | 第41页 |
·观察方法 | 第41页 |
·观察指标 | 第41-44页 |
·症状、体征指标 | 第41-43页 |
·疼痛疗效的评价 | 第43页 |
·时效性指标 | 第43页 |
·免疫功能指标的检测 | 第43-44页 |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 第44页 |
·安全性检测及评价 | 第44-45页 |
·安全性检测 | 第44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44-45页 |
·成本—效果分析 | 第45页 |
·统计方法 | 第45页 |
3 结果 | 第45-55页 |
·基线比较 | 第45-46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 | 第45页 |
·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体征量化总积分、治疗前疼痛积分(VAS)比较 | 第45-46页 |
·症状、体征指标 | 第46-48页 |
·症状体征综合评分 | 第46页 |
·综合疗效比较 | 第46-47页 |
·两组60~70岁患者的综合疗效比较 | 第47-48页 |
·疼痛指标 | 第48-50页 |
·两组疼痛积分(VAS评分)比较 | 第48-49页 |
·疼痛疗效比较 | 第49-50页 |
·两组60~70岁患者疼痛疗效比较 | 第50页 |
·两组治疗的时效性比较 | 第50-52页 |
·疼痛变化比较 | 第50-51页 |
·水疱变化比较 | 第51页 |
·红斑变化比较 | 第51页 |
·痂变化比较 | 第51-52页 |
·免疫指标 | 第52-53页 |
·sIL-2R测定结果 | 第52页 |
·T细胞亚群测定结果 | 第52-53页 |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 第53页 |
·两组安全性检测及评价结果 | 第53-54页 |
·两组成本—效果分析 | 第54-55页 |
4 讨论 | 第55-60页 |
·西医认识 | 第55页 |
·中医认识 | 第55-56页 |
·导师经验 | 第56-58页 |
·"热毒瘀滞"病因病机的提出 | 第56页 |
·"毒瘀并解"治则的提出 | 第56-57页 |
·"毒瘀并解方"方组成及方解 | 第57页 |
·毒瘀并解方药物分析 | 第57-58页 |
·疗效分析 | 第58-59页 |
·对照药物—泛昔洛韦(FCV) | 第58-59页 |
·毒瘀并解方 | 第59页 |
·作用机制探讨 | 第59-60页 |
·带状疱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 第59-60页 |
·毒瘀并解方的免疫调节功能 | 第60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60页 |
·卫生经济学分析 | 第60页 |
5 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件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