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锯天牛亚科昆虫的经济重要性 | 第10-12页 |
·锯天牛亚科分类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2-21页 |
·后翅翅脉研究 | 第21-22页 |
·生殖器研究 | 第22-23页 |
·区系研究 | 第23-26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6-28页 |
第3章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材料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第4章 锯天牛亚科成虫常用分类特征 | 第30-32页 |
·头部 | 第30页 |
·胸部 | 第30页 |
·鞘翅 | 第30页 |
·足 | 第30-31页 |
·腹部 | 第31-32页 |
第5章 锯天牛亚科外部形态研究 | 第32-118页 |
·锯天牛族Prionini Fairmaire,1864 | 第33-69页 |
·扁天牛族Eurypodini Gahan,1906 | 第69-72页 |
·坚天牛族Callipogonini Thomson,1860 | 第72-76页 |
·密齿天牛族Macrotomini Thomson,1860 | 第76-85页 |
·扁角天牛族Anacolini Thomson,1860 | 第85-95页 |
·薄翅天牛族Megopidini Lameere,1912 | 第95-118页 |
第6章 锯天牛亚科后翅翅脉研究 | 第118-128页 |
·锯天牛亚科后翅翅脉命名系统 | 第118-119页 |
·锯天牛亚科后翅翅脉特征 | 第119-12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26-128页 |
第7章 锯天牛亚科生殖器研究 | 第128-148页 |
·锯天牛亚科生殖器结构 | 第128-130页 |
·锯天牛亚科雄性外生殖器特征 | 第130-138页 |
·锯天牛亚科雌性生殖器特征 | 第138-14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44-148页 |
第8章 锯天牛亚科区系分析 | 第148-170页 |
·锯天牛亚科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情况 | 第148-161页 |
·锯天牛亚科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的分布情况 | 第161-16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64-170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70-174页 |
·系统分类研究 | 第170页 |
·后翅翅脉研究 | 第170-171页 |
·生殖器研究 | 第171-172页 |
·区系研究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6页 |
致谢 | 第186-188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188-190页 |
附图Ⅰ 新种和新纪录种成虫外部形态图 | 第190-192页 |
附图Ⅱ 锯天牛亚科后翅翅脉图 | 第192-198页 |
附图Ⅲ 锯天牛亚科雄性外生殖器图 | 第198-206页 |
附图Ⅳ 锯天牛亚科雌性生殖器图 | 第206-210页 |
附表1 中国锯天牛亚科昆虫名录 | 第210-218页 |
附录2 锯天牛亚科中国特有种名录 | 第218-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