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社会背景 | 第11页 |
·经济背景 | 第11页 |
·文化背景 | 第11-12页 |
·信息技术的发展 | 第12页 |
·景观实践的需求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信息技术 | 第14-15页 |
·景观设计 | 第15页 |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基本框架 | 第16-18页 |
2 信息技术对景观设计思想的影响 | 第18-27页 |
·新自然观 | 第18-19页 |
·新人类观 | 第19-20页 |
·新文化观 | 第20-21页 |
·新技术观 | 第21-22页 |
·新时空观 | 第22-23页 |
·新审美观 | 第23-24页 |
·新设计观 | 第24-27页 |
·信息设计观 | 第24-25页 |
·技术设计观 | 第25页 |
·创新设计观 | 第25-27页 |
3 信息技术对景观设计方法的影响 | 第27-44页 |
·设计程序拓展 | 第27-29页 |
·基础研究拓展 | 第27-28页 |
·步骤安排拓展 | 第28页 |
·过程内容拓展 | 第28-29页 |
·服务对象拓展 | 第29页 |
·设计技术拓展 | 第29-44页 |
·3S | 第29-35页 |
·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与软件 | 第35-36页 |
·远程协同设计(Remote Collaborative Design) | 第36-41页 |
·景观仿真技术 | 第41-44页 |
4 信息技术对景观设计理论的影响 | 第44-51页 |
·新理论的出现 | 第44-48页 |
·“比特城市(City of Bits)” | 第44-45页 |
·“赛博空间(Cyberspace)” | 第45-47页 |
·“信息园林” | 第47-48页 |
·原有理论的深化 | 第48-51页 |
·深入了“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理论 | 第48-49页 |
·发展了“大尺度开放空间”理论 | 第49页 |
·强化了公众参与理论 | 第49-51页 |
5 信息技术对景观设计作品的影响 | 第51-69页 |
·信息技术在作品中的运用 | 第51-57页 |
·信息技术运用于创作过程 | 第51-52页 |
·信息技术运用于效果控制过程 | 第52-57页 |
·信息技术影响作品形态 | 第57-63页 |
·信息技术的实体、虚拟符号成为新的景观元素 | 第57-60页 |
·信息技术管理、操控设备对景观元素的改变 | 第60-61页 |
·信息技术产生的“城市家具”新形态 | 第61-63页 |
·信息技术影响设计创作 | 第63-69页 |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动态创作 | 第63-64页 |
·基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创作 | 第64-65页 |
·基于虚实交互的空间创作 | 第65-66页 |
·基于公共艺术的表现创作 | 第66-69页 |
6 信息技术对景观设计教育的影响 | 第69-81页 |
·新的教学秩序——“学”为中心,“教”、“学”互动 | 第69-70页 |
·新的教育平台——“教育虚拟社区” | 第70-72页 |
·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 | 第72-75页 |
·新的学习思维——“网络思维” | 第75-77页 |
·新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 | 第77-81页 |
·信息技术的运用 | 第77-79页 |
·信息技术的工具效应 | 第79-81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1-87页 |
·信息技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总结 | 第81-84页 |
·景观设计特征总结 | 第81-82页 |
·积极意义 | 第82-83页 |
·问题反思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7页 |
·机遇与挑战 | 第84-85页 |
·发展趋势预测 | 第85-87页 |
8 结语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