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几个主要概念 | 第15-18页 |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5-16页 |
·高职院校 | 第16页 |
·就业 | 第16-17页 |
·就业率、待就业率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比较 | 第18-29页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8-21页 |
·孕育与起步阶段(1980-1984) | 第18-19页 |
·探索与实践阶段(1985-1993) | 第19页 |
·地位确立阶段(1994-1998) | 第19-20页 |
·大力发展阶段(1999 年至今) | 第20-21页 |
·国内外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比较 | 第21-29页 |
·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历史沿革 | 第21-24页 |
·国外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 | 第24-27页 |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 第27-29页 |
第3章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未来就业态势 | 第29-37页 |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状况 | 第29页 |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难度初见缓解:就业形势严峻 | 第29-30页 |
·专业矛盾显现:专业之间冷热不均 | 第30-31页 |
·区域矛盾突出: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 第31-32页 |
·就业特色鲜明:到企业就业成为主流 | 第32页 |
·就业观念渐变:毕业生就业心态趋于平和 | 第32-33页 |
·能力成为主导:需求方主动降低门槛 | 第33页 |
·高职院校毕业生未来就业态势 | 第33-37页 |
·“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大幅度增长 | 第33-34页 |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旺盛的就业需求 | 第34-35页 |
·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平台 | 第35页 |
·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建设,增加了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 第35页 |
·企业对人才的选择性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 第35页 |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很多矛盾,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 第35-37页 |
第4章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 第37-48页 |
·高职院校成因分析 | 第37-42页 |
·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确 | 第37-38页 |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 | 第38-39页 |
·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完善 | 第39-40页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 第40-41页 |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不科学 | 第41页 |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得力 | 第41-42页 |
·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因素成因分析 | 第42-48页 |
·观念因素 | 第42-44页 |
·心理因素 | 第44-45页 |
·素质因素 | 第45-48页 |
第5章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 第48-60页 |
·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 | 第48-55页 |
·找准人才培养定位,贴近就业市场需求 | 第48页 |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毕业生竞争实力 | 第48-52页 |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第52-54页 |
·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 第54-55页 |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应对策略 | 第55-60页 |
·更新就业观念 | 第55-57页 |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 第57-6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