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艺的选择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二氧化硫国内外环境政策及其排放标准 | 第13-24页 |
| ·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 第13-18页 |
| ·世界范围内的二氧化硫排放 | 第13-15页 |
| ·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 第15-16页 |
| ·我国的酸雨状况 | 第16-18页 |
| ·国外相关政策与标准 | 第18-20页 |
| ·美国的标准 | 第18-19页 |
| ·日本的标准 | 第19页 |
| ·欧盟的标准 | 第19-20页 |
| ·我国的相关政策与标准 | 第20-24页 |
| ·我国的相关政策 | 第20页 |
| ·“十一五”与火电厂污染物控制 | 第20-22页 |
| ·我国的相关标准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燃煤电厂SO_2控制技术及其工艺特性分析 | 第24-39页 |
| ·燃烧前脱硫技术 | 第24-26页 |
| ·煤炭的洗选 | 第24-25页 |
| ·煤炭转化 | 第25页 |
| ·水煤浆技术 | 第25-26页 |
| ·燃烧过程中脱硫技术 | 第26-30页 |
| ·燃烧过程中脱硫原理 | 第26页 |
| ·煤粉炉直接喷钙脱硫技术 | 第26页 |
| ·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法(LIFAC) | 第26-28页 |
| ·流化床燃烧脱硫(CFB) | 第28-30页 |
| ·型煤 | 第30页 |
| ·燃烧后脱硫技术(烟气脱硫技术) | 第30-39页 |
| ·湿式石灰石(石灰)-石膏法脱硫技术 | 第30-33页 |
| ·简易湿法 | 第33-34页 |
| ·海水脱硫法 | 第34页 |
| ·氨水洗涤法脱硫工艺 | 第34-35页 |
| ·干法、半干法脱硫工艺 | 第35-39页 |
| 第四章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艺的技术性能及经济分析 | 第39-54页 |
| ·烟气脱硫工艺的技术性能分析 | 第39-46页 |
| ·脱硫效率 | 第39-40页 |
| ·钙硫比 | 第40页 |
| ·吸收剂利用率 | 第40页 |
| ·吸收剂的可获得性和易处理性 | 第40-42页 |
| ·对锅炉和烟气处理系统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对机组运行方式适应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对燃煤含硫量的适应性 | 第44页 |
| ·占地面积 | 第44-45页 |
| ·流程的复杂程度 | 第45页 |
| ·工艺的成熟程度和商用业绩 | 第45-46页 |
| ·烟气脱硫工艺的经济分析 | 第46-51页 |
| ·投资分析 | 第46-48页 |
| ·运行费用分析 | 第48-49页 |
| ·脱硫成本分析 | 第49页 |
| ·售电电价的增加 | 第49页 |
| ·改造因子 | 第49-51页 |
| ·烟气脱硫工艺的环境保护指标 | 第51-54页 |
| ·二次污染 | 第51-52页 |
| ·脱硫副产品的处置和可利用性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烟气脱硫技术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 第54-66页 |
| ·烟气脱硫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5页 |
|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方案的模糊评价模型 | 第55-66页 |
| ·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 | 第55页 |
| ·建立系统模型的步骤、方法 | 第55-58页 |
| ·烟气脱硫方案模糊综合评价 | 第58-6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