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黄酮类化合物基本结构及性能 | 第10-12页 |
|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12-13页 |
| ·抗炎抗病毒功能 | 第12页 |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功能 | 第12-13页 |
| ·抗肿瘤抗癌功能 | 第13页 |
| ·白杨素的基本结构和物性 | 第13-14页 |
| ·白杨素生物活性 | 第14-15页 |
| ·抗肿瘤、抗癌作用 | 第14页 |
| ·抗氧化作用 | 第14-15页 |
| ·抗炎作用 | 第15页 |
|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 第15页 |
| ·抗焦虑作用 | 第15页 |
| ·白杨素提取与分离 | 第15-17页 |
| ·有机溶剂法 | 第15-16页 |
| ·微波辅助萃取 | 第16页 |
| ·超声波提取法 | 第16页 |
|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 | 第16-17页 |
| ·超滤法 | 第17页 |
| ·白杨素改造现状 | 第17-20页 |
|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硕士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白杨素含磷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23-47页 |
| ·白杨素含磷衍生物的设计 | 第23-24页 |
| ·合成路线 | 第24-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 ·仪器和药品 | 第27-28页 |
| ·磷酰化试剂的制备 | 第28-31页 |
|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31-42页 |
| ·目标化合物的产率、熔点等数据 | 第32页 |
|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IR)表征 | 第32-33页 |
| ·化合物的ESI-MS表征 | 第33-34页 |
|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NMR)的表征 | 第34-42页 |
| ·讨论 | 第42-46页 |
| ·化合物的IR图谱分析 | 第42页 |
| ·化合物的ESI-MS/MS裂解规律分析 | 第42-44页 |
| ·化合物的NMR分析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白杨素含磷衍生物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 | 第47-59页 |
| ·前言 | 第47-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5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 ·白杨素含磷衍生物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49-58页 |
| ·ESI质谱法检测流动注射的溶菌酶溶液 | 第49-50页 |
| ·化合物P1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0页 |
| ·化合物P2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0-51页 |
| ·化合物P4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1-52页 |
| ·化合物P7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2-53页 |
| ·化合物P8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3-54页 |
| ·化合物P9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4-55页 |
| ·化合物P10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5-56页 |
| ·P4分别与P7,P8,P9,P10等体积混合时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竞争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图 | 第66-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