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 ·南极概况 | 第7-9页 |
| ·南极冰盖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南极冰盖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南极冰盖考察历史 | 第10-12页 |
| ·冰雷达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应用双频极化雷达研究南极冰盖内部结构的可行性 | 第15-17页 |
|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章节介绍 | 第17-18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双频极化雷达基本理论 | 第20-35页 |
| ·冰盖冰的物理特性 | 第20-23页 |
| ·冰盖冰的密度及冰晶组构 | 第20-21页 |
| ·冰盖冰的电磁特性 | 第21-23页 |
| ·双频极化雷达技术方法原理 | 第23-31页 |
| ·双频雷达探测技术 | 第23-27页 |
| ·多极化测量技术 | 第27-29页 |
| ·接收功率分析 | 第29-31页 |
| ·雷达系统 | 第31-32页 |
| ·研究工作布置 | 第32-35页 |
| ·双频极化剖面测量 | 第32页 |
| ·多极化点测 | 第32-33页 |
| ·Dome A顶部三维雷达探测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电磁波理论和时域有限差分模拟 | 第35-56页 |
| ·电磁波理论 | 第35页 |
| ·时间域有限差分电磁波数值模拟(FDTD) | 第35-47页 |
| ·FDTD原理和Yee元胞 | 第36-38页 |
| ·吸收边界条件 | 第38-47页 |
| ·各向异性介质的时域有限差分模拟 | 第47-56页 |
| ·测量坐标系与介电常数张量坐标系重合 | 第47-50页 |
| ·测量坐标系与介电常数张量坐标系不重合的情形 | 第50-53页 |
| ·对非Yee元胞节点的空间插值处理 | 第53-56页 |
| 第四章 冰介质对雷达波响应特征模拟成果分析 | 第56-80页 |
| ·模型参数设置 | 第56-58页 |
| ·FDTD激励源的选择 | 第56-57页 |
| ·模型设置目标 | 第57-58页 |
| ·其它参数 | 第58页 |
| ·电导率变化的模拟结果 | 第58-60页 |
| ·模型参数设置 | 第58-59页 |
| ·试验结果 | 第59-60页 |
| ·各向异性冰对极化面旋转响应特征分析 | 第60-70页 |
| ·模型参数设置 | 第60-61页 |
| ·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介质模拟结果比较 | 第61页 |
| ·各向异性介质在天线旋转状态下的输出结果分析 | 第61页 |
| ·实际冰盖中各向异性冰在天线旋转状态下的输出结果分析 | 第61-70页 |
| ·不同排列方向天线特性正演模拟 | 第70-79页 |
| ·天线方向设置及输出设置 | 第70-71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1-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 第80-88页 |
| ·冰雷达数据采集方法及数据格式 | 第80页 |
| ·冰雷达数据处理方法 | 第80-82页 |
| ·预处理 | 第80页 |
| ·功率补偿 | 第80-81页 |
| ·求差 | 第81页 |
| ·显示 | 第81页 |
| ·其它处理技术 | 第81-82页 |
| ·冰雷达数据处理显示软件的开发 | 第82-88页 |
| ·数据格式 | 第82页 |
| ·处理模块 | 第82-88页 |
| 第六章 成果分析 | 第88-116页 |
| ·DOME A 三维雷达探测成果分析 | 第88-93页 |
| ·背景和目标 | 第88-92页 |
| ·探测结果分析 | 第92-93页 |
| ·多极化点测探测成果分析 | 第93-99页 |
| ·中山站——DOME A雷达剖面成果分析 | 第99-116页 |
| ·冰盖厚度及冰下地形 | 第99-104页 |
| ·大尺度冰盖内部结构特征分析 | 第104-106页 |
| ·局部冰盖内部结构特征分析 | 第106-109页 |
| ·小尺度特征分析 | 第109-111页 |
| ·一种新的评价冰内层各向异性的方法 | 第111-116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6-118页 |
| 附录 | 第118-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2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 第122-124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2-123页 |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3-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37页 |
| 摘要 | 第137-140页 |
| ABSTRACT | 第140-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