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论文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9页
引言第19-32页
 一、论题缘起与意义第19-22页
 二、概念阐释与综述第22-28页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第28-32页
第一章 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第32-69页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问题的初步探索第32-47页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的初步探索第32-40页
  (二) 理想与现实的背离:经济增长曾一度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导向第40-44页
  (三) 第一代领导集体认识和处理发展本质问题的经验教训第44-47页
 二、改革开放时期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的认识深化第47-57页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化第47-52页
  (二) 理论与实践的偏差:经济发展绝对化对邓小平发展本质认识的曲解第52-55页
  (三) 第二代领导集体认识和处理发展本质问题的深刻启示第55-57页
 三、新时期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的科学揭示第57-65页
  (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的全面阐释第57-60页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的理论创新第60-62页
  (三) 借鉴与超越的统一: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发展本质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回答第62-65页
 四、经验启示: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第65-69页
  (一)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本质认识的理论升华第65-66页
  (二) 以人为本是党推进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理念第66-67页
  (三)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科学发展第67-69页
第二章 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第69-99页
 一、毛泽东:从初步“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第69-74页
 二、邓小平: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74-80页
  (一) 经济富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第77页
  (二) 政治民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第77页
  (三) 精神文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第77-80页
 三、新时期社会发展目标的全面整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80-88页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第80-85页
  (二) 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整体性目标第85-87页
  (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目标第87-88页
 四、我国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深化和转换第88-95页
  (一) 由“理想”到“现实的转换第88-91页
  (二) 由“重物”到“重人”的转换第91-93页
  (三) 由“单面”到“全面”的转换第93-95页
 五、经验启示: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第95-99页
  (一) 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出发,积极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第95-96页
  (二) 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第96-97页
  (三) 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出发,就必须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公平发展的社会环境第97页
  (四) 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出发,设计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发展目标第97-99页
第三章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体意识第99-125页
 一、战争与革命时代背景下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发展主体思想第100-108页
  (一) 战争与革命时代背景下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主体内涵的界定第100-102页
  (二)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问题的历史贡献第102-108页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发展主体思想第108-112页
  (一) 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主体内涵的拓展第108-109页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问题的实践创新第109-112页
 三、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主体思想第112-120页
  (一)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主体内涵的把握第113-114页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问题上的理论飞跃第114-120页
 四、经验启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主体意识的有效体现第120-125页
  (一)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第120-121页
  (二) 必须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第121-123页
  (三) 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123-125页
第四章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推进杜会发展的价值旨归第125-157页
 一、落后就要挨打——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价值的定位第125-134页
  (一) “落后就要挨打”的提出及其内涵第125-126页
  (二) 毛泽东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定位发展价值的历史背景第126-129页
  (三) “落后就要挨打”从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对发展价值的阐释第129-134页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价值的定位第134-143页
  (一)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及其内涵第134-135页
  (二)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定位发展价值的原因探析第135-138页
  (三) “发展才是硬道理”对发展价值的定位第138-143页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价值的定位第143-153页
  (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提出及其内涵第143-144页
  (二) 江泽民从执政合法性基础的角度来定位发展价值的因素分析第144-147页
  (三)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执政合法性高度对发展价值的解读第147-153页
 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第153-157页
  (一) 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基础第153-154页
  (二)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制度保障第154-155页
  (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政治保证第155-157页
第五章 一个很有意义的榜样——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道路问题的历史经验第157-190页
 一、制度架构: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第157-166页
  (一)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原因及历史条件第158-160页
  (二)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社会主义改造第160-164页
  (三)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启示第164-166页
 二、体制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第166-177页
  (一)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第166-169页
  (二)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失误探因第169-173页
  (三) 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拓第173-177页
 三、模式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设计与推进第177-186页
  (一)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必然性第178-181页
  (二)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第181-183页
  (三)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设计第183-186页
 四、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道路问题经验的历史启示第186-190页
  (一)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第187页
  (二)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不断促进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第187-188页
  (三)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第188页
  (四) 必须不断扩大党内民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第188-190页
第六章 一个世纪性难题的解答——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经验第190-216页
 一、“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设想第191-198页
  (一) “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论断的提出第191-194页
  (二) “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论断的含义第194-195页
  (三) “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论断的指导意义第195-198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贡献第198-207页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第198-203页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第203-204页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第204-207页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对新时期社会发展阶段的崭新定位第207-213页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207-209页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第209-211页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定位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第211-213页
 四、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阶段问题经验的历史启示第213-216页
  (一) 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增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自觉性第213-214页
  (二) 必须坚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现实社会,避免把社会发展的可能性阶段与现实性阶段等同起来第214-215页
  (三) 必须充分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起来第215-216页
第七章 一个千年之谜的创造性破译——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动力问题的历史经验第216-247页
 一、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动力——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的理论贡献第217-225页
  (一) 毛泽东探索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时代背景第217-219页
  (二) 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第219-225页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实践创造第225-233页
  (一) 邓小平探索社会发展动力的时代背景第225-226页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发展动力思想第226-233页
 三、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对党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丰富发展第233-242页
  (一) 江泽民探索社会发展动力的时代背景第233-234页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动力思想第234-242页
 四、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动力问题经验的历史启示第242-247页
  (一) 必须全面分析和深刻把握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第243-244页
  (二) 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第244-245页
  (三) 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第245-247页
第八章 一个超越国界的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创造发展环境的历史经验第247-278页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造安定和谐的国内环境第248-257页
  (一)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第248-252页
  (二) 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第252-255页
  (三)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论断第255-257页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造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第257-267页
  (一)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第258-262页
  (二)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262-264页
  (三) 倡导“和谐世界”新理念第264-267页
 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第267-273页
  (一) 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第268-269页
  (二) 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第269-271页
  (三) “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第271-273页
 四、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环境问题经验的历史启示第273-278页
  (一) 和谐思维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钥匙第273-275页
  (二) 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第275-276页
  (三)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276-278页
第九章 一个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战略问题的历史经验第278-306页
 一、“两步走”:曲折探索时期党的社会发展战略的最后抉择第279-287页
  (一)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曲折探索第279-284页
  (二) “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第284-285页
  (三) 实施“两步走”战略的重大意义第285-287页
 二、“三步走”: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社会发展战略的适时调整第287-294页
  (一) 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社会发展战略的适时调整第287-290页
  (二) “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色第290-293页
  (三) 实施“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意义第293-294页
 三、“新三步走”:新时期党的社会发展战略的深层分解第294-301页
  (一) “新三步走战略”深化了对“三步走战略”的认识第294-298页
  (二) “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色第298-300页
  (三) 实施“新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意义第300-301页
 四、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战略问题经验的历史启示第301-306页
  (一) 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301-303页
  (二) 必须坚持先进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原则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第303-304页
  (三) 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可行性统一的原则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304页
  (四)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第304-306页
结束语第306-308页
参考文献第308-319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319-320页
后记第320-321页

论文共3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工记》服饰工艺理论研究
下一篇:乌鳢(♂)×斑鳢(♀)杂交F1代生长与存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