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言第10-16页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第11-15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结构第15-16页
一、先秦儒家“仁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第16-22页
 (一) 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基础第16-19页
  1、经济状况第16-17页
  2、政治状况第17-19页
 (二) 儒家思想的理论渊源:对周朝思想的继承和革新第19-20页
 (三) 先秦儒家“仁爱”思想产生的人性基础第20-22页
二、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第22-29页
 (一) 确立“仁爱”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第22-23页
 (二) 仁爱思想的内容第23-26页
  1、爱亲之谓仁第23-24页
  2、泛爱众第24-25页
  3、以爱释仁的情感基础第25-26页
 (三) 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忠恕之道第26-27页
 (四) 实践仁爱的方法:克己复礼为仁第27-28页
 (五) 仁者所具备的品质:恭、宽、信、敏、惠第28-29页
三、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价值评析第29-35页
 (一) “仁爱”思想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和谐人际关系第30-33页
 (二) 重视内在道德修养束缚外在道德约束第33-34页
 (三) 等级主义道德原则忽视了人的个性自由第34-35页
四、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启示第35-44页
 (一) 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第35-37页
 (二)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问题的原因第37-39页
  1、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权威和合理性遭遇挑战第37页
  2、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尚不健全第37-38页
  3、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弊端第38-39页
 (三) 批判的继承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第39-44页
  1、“仁爱”思想在和谐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第39-40页
  2、儒家“仁爱”精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第40-44页
结语第44-46页
注释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科研情况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秦儒家宽仁思想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
下一篇:萨蒙·P·蔡斯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