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缩略语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1 苹果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影响苹果离体再生系统的因素 | 第14-17页 |
·基因型 | 第15页 |
·外植体 | 第15-16页 |
·叶片的来源 | 第15页 |
·叶片的发育程度 | 第15页 |
·叶片不同部位 | 第15页 |
·叶片放置方式 | 第15-16页 |
·叶片的处理方式 | 第16页 |
·培养基类型及激素种类和浓度 | 第16页 |
·前期暗处理 | 第16页 |
·抗生素 | 第16页 |
·其他 | 第16-17页 |
·碳源 | 第16-17页 |
·固化物 | 第17页 |
·AgNO_3 | 第17页 |
·影响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农杆菌菌株 | 第17页 |
·菌液侵染条件 | 第17页 |
·共培养条件 | 第17-18页 |
·酚类物质活化Vir区 | 第18页 |
·抗生素及转化植株选择策略 | 第18页 |
2 RNA干扰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RNAi的发现 | 第19页 |
·RNAi的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RNAi的特点 | 第20-21页 |
·高度特异性 | 第20页 |
·高效性 | 第20-21页 |
·其他 | 第21页 |
·种属实效性 | 第21页 |
·dsRNA的长度限制性 | 第21页 |
·RNAi的遗传性 | 第21页 |
·传播性 | 第21页 |
·ATP依赖性 | 第21页 |
·RNAi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植物中RNAi诱导方法 | 第21-22页 |
·RNAi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RNAi在果树上的应用 | 第23页 |
·RNAi与反义RNA的比较 | 第23页 |
3 乙烯调控果实成熟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果实成熟中乙烯的合成及生理作用 | 第23-24页 |
·调控乙烯合成的基因工程 | 第24-25页 |
·ACC合成酶(ACS)基因 | 第24-25页 |
·ACC氧化酶(ACO)基因 | 第25页 |
4 超声波法在植物转基因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超声波法的原理 | 第25-26页 |
·超声波直接转导法在植物转化中的应用 | 第26页 |
·SAAT法在植物转化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5 小结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4页 |
第二章 ‘新红星’苹果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4-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4-35页 |
·接种培养 | 第35页 |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第35页 |
·激素种类及浓度组合对‘新红星’苹果外植体再生的影响 | 第35页 |
·暗培养时间对‘新红星’苹果外植体再生的影响 | 第35页 |
·叶片不同放置方式对再生的影响 | 第35页 |
·结果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新红星’外植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36页 |
·激素种类及浓度组合对‘新红星’外植体再生的影响 | 第36-38页 |
·BA和NAA浓度组合对‘新红星’外植体再生的影响 | 第36-37页 |
·TDZ和NAA浓度组合对‘新红星’外植体再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暗培养时间对‘新红星’外植体再生的影响 | 第38-39页 |
·叶片放置方式对再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4 小结 | 第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新红星’苹果遗传转化 | 第43-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材料 | 第43-45页 |
·植物材料 | 第43页 |
·菌株、质粒及基因性质 | 第43-44页 |
·菌株的保存 | 第44-45页 |
·细菌培养基与培养液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6页 |
·农杆菌的培养、活化 | 第45页 |
·卡那霉素选择压的确定 | 第45-46页 |
·卡那霉素浓度对‘新红星’试管苗繁殖的影响 | 第45页 |
·卡那霉素浓度对‘新红星’苹果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45-46页 |
·农杆菌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46页 |
·共培养时间对叶片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46页 |
·头孢霉素浓度的确定 | 第46页 |
·头孢霉素对‘新红星’苹果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第46页 |
·头孢霉素对‘新红星’苹果叶片转化的影响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Km选择压的确定 | 第46-48页 |
·农杆菌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48-49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再生的影响 | 第49-50页 |
·头孢霉素浓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新红星’苹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54-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材料 | 第54-55页 |
·植物材料 | 第54-55页 |
·菌株、质粒及基因性质 | 第55页 |
·菌株的保存 | 第55页 |
·细菌培养基与培养液 | 第55页 |
·方法 | 第55-56页 |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 | 第55页 |
·转化方法 | 第55页 |
·共培养 | 第55页 |
·GUS基因瞬时表达的检测 | 第55页 |
·结果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共培养时间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56页 |
·超声波处理功率和时间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AS浓度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五章 ASACC基因转化‘新红星’苹果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61-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材料 | 第61页 |
·植物材料 | 第61页 |
·菌株的性质 | 第61页 |
·试剂 | 第61页 |
·方法 | 第61-64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61-62页 |
·PCR扩增检测 | 第62-64页 |
·DNA提取与纯化 | 第62页 |
·阳性质粒的提取 | 第62-63页 |
·PCR扩增 | 第63页 |
·电泳检测 | 第63-6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GUS组织化学检测 | 第64页 |
·PCR扩增检测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全文结论 | 第67-68页 |
图版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