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霍耐特其人其说 | 第8-12页 |
| ·霍耐特生平及学术成就 | 第8-9页 |
|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 第9-12页 |
|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意义 | 第16-18页 |
| 2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缘起 | 第18-28页 |
| ·霍耐特承认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8-20页 |
|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20-27页 |
| ·黑格尔的“承认”理论 | 第20-21页 |
|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 | 第21-24页 |
|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 第24-25页 |
| ·福柯的权力理论 | 第25页 |
| ·泰勒的承认的政治学 | 第25-27页 |
|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形成阶段 | 第27-28页 |
| 3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8-40页 |
| ·批判理论应注重对“社会性”等问题的描述 | 第28-30页 |
| ·“斗争”是一切道德冲突的内在动机 | 第30-33页 |
| ·“爱、法律、团结是主体间互相承认的三种形式” | 第33-36页 |
| ·爱 | 第33-34页 |
| ·法律 | 第34-35页 |
| ·团结 | 第35页 |
| ·三种承认形式的内在联系 | 第35-36页 |
| ·“蔑视”是社会冲突的道德动机的原因 | 第36-38页 |
| ·“在冲突中确立伦理规范,在差异中谋求价值同一” | 第38-40页 |
| 4 霍耐特承认理论评析 | 第40-54页 |
|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积极意义 | 第40-44页 |
| ·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 第40-41页 |
| ·为在冲突中建构社会伦理规范构建了新的模式 | 第41-42页 |
| ·推进了人文学科的伦理转向 | 第42-43页 |
| ·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领域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框架和斗争策略 | 第43-44页 |
|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缺失 | 第44-48页 |
| ·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第44-46页 |
| ·夸大了“对话”在社会交往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 第46-47页 |
| ·夸大了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第47页 |
| ·缺乏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立场 | 第47-48页 |
| ·霍耐特承认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 第48-54页 |
| ·重视对主体间性理论问题的研究,突出非理性因素的社会作用 | 第48-50页 |
| ·注重对弱势群体等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 第50-51页 |
| ·肯定差异性,着力建构协商性民主 | 第51-53页 |
| ·促进人们的自由联合,加强人类团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