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三、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及其地位 | 第13-18页 |
一、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 第13-15页 |
(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的抽象的自然观的批判 | 第13-14页 |
(二)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自然观的批判与继承 | 第14-15页 |
二、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 | 第15-18页 |
(一) 马克思对“自然”概念的论述 | 第15-16页 |
(二)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6-17页 |
(三)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在其哲学中的地位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8-24页 |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18-20页 |
(一)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第18页 |
(二) 自然界存在于社会之中,具有属人的性质 | 第18-19页 |
(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映射着人与人的关系 | 第19-20页 |
二、马克思提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途径 | 第20-24页 |
(一) 要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 | 第20页 |
(二) 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实现要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 第20-21页 |
(三) 合理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 第21-22页 |
(四) 优化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内容的现代解读 | 第24-30页 |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 | 第24-26页 |
(一)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 | 第24页 |
(二)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性 | 第24-25页 |
(三)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可持续性 | 第25-26页 |
(四)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内容的时代性 | 第26页 |
二、社会制度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26-30页 |
(一) 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生态危机 | 第26-28页 |
(二) 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0-40页 |
一、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 第30-32页 |
(一) 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30页 |
(二) 奥康纳的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 | 第30-31页 |
(三) 克沃尔的革命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 第31-32页 |
(四) 福斯特与伯克特提出马克思的生态学 | 第32页 |
二、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应用 | 第32-35页 |
(一) 邓小平的环境保护理论 | 第32-33页 |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3-34页 |
(三) 科学发展观 | 第34页 |
(四) 和谐社会理论 | 第34-35页 |
三、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 | 第35-40页 |
(一)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35-37页 |
(二)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