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草野火病的调查鉴定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1.烟草野火病的症状 | 第10页 |
2.烟草野火病的病原 | 第10-11页 |
3.烟草野火病的发病规律 | 第11-12页 |
·侵染来源及病原菌的传播 | 第11页 |
·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因素 | 第11-12页 |
4.烟草野火病的防治方法 | 第12-13页 |
·农业防治 | 第12-13页 |
·诱导抗性 | 第13页 |
·生物防治 | 第13页 |
·化学防治 | 第13页 |
5.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烟草野火病的调查及病原鉴定 | 第15-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野火病(包括角斑病)的调查 | 第15页 |
·调查范围 | 第15页 |
·调查方法 | 第15页 |
·野火病(包括角斑病)病原的鉴定 | 第15-16页 |
·样品的采集、分离与保存 | 第15-16页 |
·病原菌的培养性状 | 第16页 |
·病原菌运动方式观察 | 第16页 |
·菌体染色反应、形态及大小的观察 | 第16页 |
·病原菌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23页 |
·山东省烟草野火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16-18页 |
·野火病(包括角斑病)病原的鉴定 | 第18-23页 |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18页 |
·菌株(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18-19页 |
·病原菌的培养性状 | 第19页 |
·菌体形态及染色反应 | 第19-20页 |
·病原菌运动方式的观察 | 第20页 |
·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 | 第20-23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23-25页 |
·讨论 | 第23-24页 |
·关于烟草野火病菌的分离 | 第23-24页 |
·关于病原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等性状的研究 | 第24页 |
·结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烟草野火病发病规律的调查研究 | 第25-30页 |
1.材枓与方法 | 第25-26页 |
·烟草野火病菌寄主植物的测定 | 第25页 |
·烟草野火病发病规律的调查 | 第25-26页 |
·苗床期的病情调查 | 第25页 |
·田间病情的系统调查 | 第25-26页 |
·野火病发病因素调查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烟草野火病菌的寄主范围 | 第26页 |
·烟草野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 第26-28页 |
·烟草野火病苗床期病情 | 第26-27页 |
·烟草野火病田间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 第27页 |
·发病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 第27-28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28页 |
·结论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烟草野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 第30-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烟草品种对野火病的抗病性鉴定 | 第30-31页 |
·供试菌株及烟草品种 | 第30页 |
·鉴定方法 | 第30-31页 |
·烟草野火病药剂防治研究 | 第31-32页 |
·室内药剂测定及筛选 | 第31页 |
·田间药剂小区试验 | 第31-32页 |
·田间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示范及应用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烟草品种抗病性测定的方法 | 第32-35页 |
·接种浓度对野火病的影响 | 第32页 |
·接种前保湿对野火病的影响 | 第32-33页 |
·接种后保湿对野火病的影响 | 第33页 |
·接种方法的优化及发病症状 | 第33-35页 |
·烟草品种对野火病菌抗性的测定结果 | 第35页 |
·烟草野火病药剂防治研究 | 第35-39页 |
·室内药剂测定及筛选 | 第35-36页 |
·田间药剂小区试验效果 | 第36-38页 |
·田间综合防治效果 | 第38-39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39-42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