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规律性研究 | 第10-29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10-15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0-13页 |
(二)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三)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15-29页 |
(一) 病重程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16页 |
(二) 性别对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16-17页 |
(三) 年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17页 |
(四) 体重指数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17-18页 |
(五) 职业及工作压力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18-19页 |
(六) 乙肝病程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19页 |
(七) 乙肝传染途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19-20页 |
(八) 糖尿病家族史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20页 |
(九) 生活、饮食习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20-22页 |
(十) 情绪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22-23页 |
(十一) 既往治疗用药种类及时间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23页 |
(十二) 血清乙肝病毒学指标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23-24页 |
(十三) B 超图像肝损伤程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24-25页 |
(十四) 肿瘤坏死因子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的影响 | 第25页 |
(十五) 中医证候分析 | 第25-29页 |
治疗性研究 | 第29-42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29页 |
二、一般资料 | 第29-37页 |
(一) 性别构成分析 | 第29页 |
(二) 年龄分布情况 | 第29页 |
(三) 体重指数构成比 | 第29-30页 |
(四) 职业与工作压力构成比 | 第30-31页 |
(五) 乙肝病程及传染途径分布情况 | 第31-32页 |
(六) 糖尿病病史构成比 | 第32页 |
(七) 生活饮食习惯分析 | 第32-34页 |
(八) 用药史构成比 | 第34页 |
(九) 思想负担构成比 | 第34页 |
(十) 血清乙肝病毒学指标情况 | 第34-35页 |
(十一) 肝脏影像学(B 超)构成比 | 第35页 |
(十二) 病情构成比 | 第35页 |
(十三) 肝功能比较 | 第35-36页 |
(十四) 糖代谢的比较 | 第36页 |
(十五) TNF-Α的比较 | 第36-37页 |
(十六) 临床症状体征比较 | 第3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37-38页 |
(二) 观察指标 | 第38页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第38页 |
(一)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第38页 |
(二)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第38页 |
五、统计方法 | 第38-39页 |
六、治疗结果 | 第39-42页 |
(一) 临床综合疗效 | 第39页 |
(二) 中医症状疗效 | 第39-40页 |
(三) 治疗前后肝功变化 | 第40-41页 |
(四) 治疗前后糖代谢的变化 | 第41页 |
(五) 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8页 |
一、祖国医学对乙型病毒性肝病糖代谢紊乱的认识 | 第42-43页 |
(一) 中医归属 | 第42页 |
(二) 病因病机探讨 | 第42-43页 |
二、治则治法探讨 | 第43-44页 |
(一) 健脾疏肝以扶正 | 第43-44页 |
(二) 清热利湿、化痰、活血解毒以驱邪 | 第44页 |
三、肝荣汤组方分析 | 第44页 |
(一) 肝荣汤药物组成 | 第44页 |
(二) 组方分析 | 第44页 |
四、规律与治疗性研究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一) 规律性研究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二) 治疗性研究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综述 | 第51-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详细摘要 | 第60-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