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对替代国制度基本理论的探讨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替代国制度概述 | 第12-14页 |
一、替代国制度的概念 | 第12页 |
二、替代国制度的产生背景 | 第12-13页 |
三、替代国制度产生的法律原因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替代国制度在国际法上的演进 | 第14-16页 |
一、GATT 和WTO 法律文件中替代国制度的发展 | 第14-15页 |
二、中国《入世议定书》的规定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替代国制度适用的前提 | 第16-18页 |
一、非市场经济问题的由来 | 第16-17页 |
二、“非市场经济”问题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替代国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 第18-26页 |
第一节 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基本状况 | 第18-20页 |
一、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 第18-19页 |
二、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基本状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中国反倾销法律的基本状况 | 第20-21页 |
一、中国反倾销法律的背景及状况 | 第20-21页 |
二、中国借鉴西方国家反倾销法的意义 | 第21页 |
第三节 “非市场经济”的歧视性待遇 | 第21-23页 |
一、中国“非市场经济”问题的源起 | 第22页 |
二、“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影响 | 第22-23页 |
第四节 “非市场经济”问题的实质 | 第23-26页 |
一、GATT 和WTO 关于“非市场经济”的规定 | 第23-24页 |
二、“非市场经济”问题的产生背景及实践 | 第24页 |
三、“非市场经济”问题的政治原因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多国替代国制度实证研究 | 第26-38页 |
第一节 美国替代国制度实证研究 | 第26-29页 |
一、美国反倾销法概述 | 第26-27页 |
二、美国替代国制度实证研究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欧盟替代国制度实证研究 | 第29-32页 |
一、欧盟反倾销法概述 | 第30页 |
二、欧盟替代国制度实证研究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加拿大替代国制度实证研究 | 第32-34页 |
一、加拿大反倾销法概述 | 第32-33页 |
二、加拿大替代国制度实证研究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澳大利亚替代国制度实证研究 | 第34-36页 |
一、澳大利亚反倾销法概述 | 第34-35页 |
二、澳大利亚替代国制度实证研究 | 第35-36页 |
第五节 印度替代国制度实证研究 | 第36-38页 |
一、印度反倾销法概述 | 第36页 |
二、印度替代国制度实证研究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替代国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38-48页 |
第一节 从贸易保护主义视角看替代国制度 | 第38-41页 |
一、替代国制度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物 | 第38-40页 |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替代国制度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从WTO 基本原则视角看替代国制度 | 第41-42页 |
一、替代国制度违反无差别待遇原则 | 第41-42页 |
二、替代国制度违反贸易自由化原则 | 第42页 |
第三节 从WTO 反倾销协议实体规则的完善的视角看替代国制度 | 第42-45页 |
一、国际法规定的模糊性导致替代国制度的随意性 | 第43页 |
二、WTO《反倾销协议》修改和完善的意义 | 第43-45页 |
第四节 从法理学视角看替代国制度 | 第45-48页 |
一、立法者的主观性 | 第45-46页 |
二、法律的滞后性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中国应对替代国制度的策略 | 第48-58页 |
第一节 政府方面的对策 | 第48-53页 |
一、努力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 第48-50页 |
二、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 第50页 |
三、合理利用反倾销措施 | 第50-52页 |
四、重视加强企业商会和行业组织的建设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企业方面的对策 | 第53-56页 |
一、提高应对意识 | 第53-54页 |
二、制定适当的市场战略 | 第54-55页 |
三、健全管理制度 | 第55-56页 |
第三节 中国立法方面的对策 | 第56-58页 |
一、提高反倾销立法层次 | 第56-57页 |
二、借鉴“非市场经济”的规定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6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