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引言 | 第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1-18页 |
·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或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节点的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钢柱-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节点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钢柱-削弱梁端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节点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方钢管混凝土柱-削弱梁端组合梁框架节点模型的选取及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9-34页 |
·引言 | 第19页 |
·本文框架节点模型的确定 | 第19-24页 |
·本文框架节点所采用的试验模型简介 | 第19-20页 |
·本文钢梁梁端的削弱形式及尺寸确定 | 第20-22页 |
·钢筋混凝土楼板宽度的确定 | 第22-23页 |
·组合梁栓钉个数的确定 | 第23-24页 |
·本文框架节点的有限元分析理论简介 | 第24-28页 |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24页 |
·钢材的本构关系 | 第24页 |
·混凝土本构关系、破坏准则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24-28页 |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 第28页 |
·本文框架节点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28-31页 |
·框架节点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定义材料属性和单元类型 | 第29-30页 |
·模型的边界约束及加载 | 第30-31页 |
·求解设定 | 第31页 |
·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 第31页 |
·本文框架节点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第31-33页 |
·有效性验证的对比试件简介 | 第32页 |
·有限元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方钢管混凝土柱-削弱梁端组合梁框架节点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34-58页 |
·引言 | 第34-35页 |
·“狗骨式”梁端削弱节点模型单调加载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35-41页 |
·单调加载的荷载与位移(P—△)曲线 | 第35-36页 |
·节点的内力分布 | 第36-41页 |
·其它削弱梁端形式框架节点模型单调加载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41-45页 |
·单调加载的荷载与位移(P—△)曲线 | 第41-43页 |
·节点区钢梁梁端内力分布情况 | 第43-45页 |
·轴压比为0.56时各种梁端削弱形式框架节点的受力性能 | 第45-47页 |
·轴压比为0.56时单调加载的荷载与位移(P—△)曲线 | 第45-46页 |
·节点区钢梁梁端内力分布情况 | 第46-47页 |
·节点模型低周反复加载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47-56页 |
·模型的加载 | 第47页 |
·模型的破坏情况 | 第47-49页 |
·模型有限元模拟的滞回曲线 | 第49-51页 |
·模型有限元分析的骨架曲线 | 第51-53页 |
·模型的延性及耗能指标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方钢管混凝土柱-削弱梁端组合梁框架节点的恢复力模型初探 | 第58-69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恢复力模型简介 | 第59-60页 |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骨架曲线 | 第59页 |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P—△简化滞回模型 | 第59-60页 |
·本文方钢管混凝土柱-削弱梁端组合梁框架节点恢复力模型 | 第60-68页 |
·本文组合梁框架节点的骨架曲线 | 第60-63页 |
·本文组合梁框架节点的P—△恢复力滞回模型 | 第63-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方钢管混凝土柱-削弱梁端组合梁框架节点的承载力分析 | 第69-78页 |
·引言 | 第69页 |
·方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节点的梁端抗弯承载力分析 | 第69-76页 |
·方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节点的梁端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81页 |
1 结论 | 第78-79页 |
2 今后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与参与料研情况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