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兔出血症研究进展 | 第11-26页 |
·病原研究 | 第11-14页 |
·病毒的分类 | 第11页 |
·病毒的形态 | 第11页 |
·RHDV 的基因组研究 | 第11-14页 |
·RHD 的流行病学 | 第14-16页 |
·易感动物 | 第14页 |
·传播途径 | 第14-15页 |
·流行状况 | 第15-16页 |
·RHD 的诊断 | 第16-19页 |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16页 |
·实验室诊断 | 第16-19页 |
·RHD 的防控及新型疫苗的研究 | 第19-23页 |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 第20-21页 |
·重组病毒活载体苗 | 第21-23页 |
·小结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26-35页 |
·单抗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6页 |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 | 第26页 |
·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 第27-28页 |
·全人化抗体 | 第28-30页 |
·单克隆抗体生产技术的进展 | 第30-31页 |
·单抗在动物病毒性传染病方面的应用 | 第31-33页 |
·单抗对病毒抗原结构与抗原表位的研究 | 第31-32页 |
·单抗在免疫学诊断上的应用 | 第32-33页 |
·单抗在抗病毒感染方面的应用 | 第33页 |
·RHD 单克隆抗体研究及应用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兔出血症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35-51页 |
·材料 | 第36-37页 |
·毒株与细胞 | 第36页 |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方法 | 第37-42页 |
·抗原制备及纯化 | 第37页 |
·免疫小鼠 | 第37页 |
·SP2/0 细胞准备 | 第37页 |
·饲养层细胞制备 | 第37-38页 |
·免疫脾细胞 | 第38页 |
·细胞融合 | 第38页 |
·间接ELISA 检测方法建立 | 第38-39页 |
·杂交瘤细胞筛选及克隆 | 第39页 |
·小鼠腹水的制备及纯化 | 第39-40页 |
·单克隆抗体特性鉴定 | 第40-42页 |
·结果 | 第42-48页 |
·纯化RHDV 免疫电镜 | 第43页 |
·小鼠免疫水平 | 第43页 |
·杂交瘤细胞制备 | 第43-44页 |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第44页 |
·单抗效价测定 | 第44-45页 |
·腹水中单抗HI 活性测定 | 第45页 |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分析 | 第45页 |
·杂交瘤细胞稳定性 | 第45-46页 |
·McAb 抗原识别位点分析 | 第46页 |
·单抗的SDS-PAGE 分析 | 第46-47页 |
·单抗特异性Western-blot 鉴定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抗原捕获ELISA 检测兔出血症病毒的研究 | 第51-67页 |
·材料 | 第51页 |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病毒和抗体 | 第51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1页 |
·方法 | 第51-55页 |
·RHDV 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51页 |
·RHDV 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51-52页 |
·单抗及多克隆抗体纯化 | 第52页 |
·RHDV 抗原样品 | 第52页 |
·抗原捕获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52-53页 |
·抗原捕获ELISA 工作条件的优化 | 第53-54页 |
·判定标准 | 第54页 |
·兔出血症抗原捕获ELISA 检测方法性能评价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5页 |
·抗体与抗原对照样品的制备 | 第55页 |
·抗原捕获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55-58页 |
·抗原捕获ELISA 工作条件的优化 | 第58-61页 |
·兔出血症抗原捕获ELISA 检测方法性能评价 | 第61-65页 |
·讨论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页 |